印军前参谋长回忆2020年中印对峙:当时被授权开战,炮口对准中国
2020年中印在边境的对峙很多人至今都记忆犹新,因为当时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冲突造成了我方4人牺牲、1人重伤,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是一次相当严重的冲突。
更何况,事后人们还得知,牺牲的烈士陈祥榕曾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样令人动容的话,简直更让人感到遗憾。
而如今,印军前参谋长纳拉瓦内的回忆录即将出版,根据现在公开的资料,其在回忆录中描述了4年前那凶险的对峙,其实,当时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危急,中印已经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只要选错一步,中印就已经开战了。

加勒万河谷冲突
中印边境问题一直是我们周边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因为印度一直对我们的领土有所觊觎,甚至试图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来作为中印之间的边界。
由于印度对我国领土的野心让我们忍无可忍,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就被迫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在狠狠地教训了印度之后,印度算是“消停”了数十年,中印边境虽然仍然没有划定,但是总体还是比较和平的。
但近些年,印度似乎对自己的自信又回来了,又开始在边境问题上蠢蠢欲动了。就在2020年,印度还在中印边境挑衅,导致双方爆发冲突,中方4人牺牲、1人重伤。

媒体报道显示,自从2020年4月开始,印度就开始单方面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持续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我们对此已经多次提出抗议,但印度方面不仅不为所动,还变本加厉地越线滋事,试图改变中印边境的管控现状。
等到我军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时,印度又“怂”了,答应缓和边境局势,并撤回越线人员。
可没想到的是,就在2020年6月,印度突然违背承诺,越线发动攻击,对我国官兵发起攻击,引发了激烈的冲突。

对于印度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行动,根据相关资料的披露,印度早已制定了“雪豹”作战计划,试图以比哈尔团第16营为核心,对解放军发动偷袭,并占领大片我国实控的土地。
但可能令印度军方没想到的是,印度军队根本不堪一击,就算双方都使用冷兵器、就算印军人数比解放军多1倍,印度军队都没能占到便宜。
在遭遇突然袭击之后,解放军立刻反应过来,并结成阵型与印军展开搏斗,经过一夜激战,人数众多的印军反而被打得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尽管印度方面声称自己只有20名士兵死亡,但一份数据显示,印军有200多人伤亡,20多人被俘,其“雪豹”计划的核心、第16营营长桑托什·巴布上校也在冲突中丧生。
这次惨败不仅让印度官方颜面尽失,还让印度民众相当不满,随后,印度在国内舆论压力和自己想找回面子的双重“动力”之下,开始向冈仁波齐峰附近增兵,试图就换个地方战胜解放军。

印军前参谋长回忆更惊险的对峙
这一次对峙,国内媒体很少有详细报道,很多人对此也不知情,但其实那是一次相当危险的对峙,因为印军已经将炮口对准了中国,指挥官也被授权开战,只要选错一步,中印就开战了。
2022年退休的印度前陆军参谋长纳拉瓦内在其退休后就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如今这本回忆录即将出版,根据目前披露的内容,纳拉瓦内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2020年中印军队对峙的场景,他表示,当时情势十分危急,而自己则是最终拍板的实际决策人。
根据纳拉瓦内所言,在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中印两军于8月底在冈仁波齐峰附近展开了新的对峙。

冈仁波齐峰附近海拔超过5000米,印军不仅往那里派驻了数支精锐的山地师和数百辆主战坦克,还修建了防御工事,并瞅准时机占据了班公湖南岸的4个制高点。
作为回应,解放军也开始向楚提昌拉地区移动,并在距离印军前沿阵地只有数百米的地方停下,掘壕据守。
据印军自己所言,因为印军阵地地势相对较高,所以对解放军拥有“视野和火力压制的优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也许并非如此,要不然纳拉瓦内也不会如此“为难”。

据纳拉瓦内所言,当时印度总理莫迪以及国防部长辛格都对他强调称,印军必须捍卫所谓的“印度领土”,一步都不能后退,并授权他可以开战,也就是说,中印两国是否开战的决定权,实际上在他手里。
到了2020年8月31日,两国对峙的局势十分紧张。纳拉瓦内回忆称,当天白天,印军发现解放军的装甲部队出现在了莫尔多驻扎区,随后,印军又发现解放军多支部队出现在了印军驻地的不同方向。
在战场上,这就意味着解放军已经开始对印军进行多路包抄,做好了随时开战的准备。

这个时候纳拉瓦内已经开始有点“慌”了,作为一名前线指挥官,其实他很清楚印军和解放军的差距,纳拉瓦内称他一边指挥印军向热钦山口移动,一边与莫迪等高官“疯狂通话”,试图得到来自高层的“确切命令”。
但当时的印度高官根本没人敢拍这个板,莫迪给纳拉瓦内的最后命令是“这是一个军事判断,做你认为合适的任何事情”。
就在他思索接下去应该如何行动的时候,时任印度北方军区司令的乔希中将给他打来了电话,声称解放军的坦克和步兵已经开始向山顶冲击,距离那里的印军只有1000米了,但纳拉瓦内仍然无法做决断。

10分钟后,乔希中将再度打电话汇报称,解放军距离自己只有500米,他请求使用T-90坦克向解放军发动攻击。
这意味着纳拉瓦内必须做出决定了,当时的形势很明显,一旦印军开了第一枪,解放军肯定会进行反击,中印两国的战争就会爆发,而战争的结果恐怕大家都心里有数:绝对不会比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对印自卫反击战更好。
而如果真的是这样的结果甚至是更加糟糕的结果,那么纳拉瓦内就会成为印度的“罪人”,并承担所有的后果。

“未得到允许不能开第一枪”
在经过思考和权衡之后,纳拉瓦内发出了“未得到允许决不能开第一枪”的指令,并且在最后关头要求印军停止对火炮的操纵,压低炮口、给火炮重新罩上伪装,即不再将炮口对准中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指令。
尽管纳拉瓦内在书中大量美化自己和印军,并声称自己并不“好战”,但实际上我们能从相关叙述中看出,纳拉瓦内做出如此判断,大约是基于如下理由。
一方面,解放军大概率是不会开第一枪的,对于我们来说,“反击”才能让我们站在真正的“制高点”上,掌握主动权,只要印军不轻举妄动,两国大概率是不可能真正爆发战争的。

另外一方面,如果解放军真的打算进攻,根本不需要将装甲部队推进到距离印军阵地如此近的地方。
毕竟,解放军的远程火箭炮、大口径火炮就已经能够覆盖印军阵地,根本不需要派兵上来冒险。
因而,解放军如此举动,更大程度上是在对印军发出警告。
作出决定后,纳拉瓦内将自己的决定汇报给了印度政府,并与中方取得沟通,要求双方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缓和局势。

值得一提的是,事后纳拉瓦内从美国得知了一个消息:解放军最强大的重装合成旅其实已经部署到了边境,但印军并未发现。
也就是说,如果纳拉瓦内真的同意开枪,那么印军必定会被解放军彻底击溃,对印度来说,“悲剧”必将重演。
此后,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和,双方通过军长级对话的沟通机制降低了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纳拉瓦内在书中将“功劳”都归于自己,声称是自己的决策保住了两国的和平,但这可能也只是纳拉瓦内唯一的选择。
因为在这场冲突里,莫迪是绝对不能拍板“服软”的,这将会影响到其在国内的支持率,但他们也都知道,印军不可能战胜解放军,如果边境态势真的升级为冲突,大概率就是印军再次一败涂地。
要说纳拉瓦内是看清了边境局势,还不如说纳拉瓦内是摸准了莫迪的心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纳拉瓦内汇报称自己不打算开第一枪,并决定与解放军进行对话时,莫迪政府并没有提出反对,这其实也是莫迪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这也不意味着印度放弃了对我国领土的觊觎,现在,中印之间的数十轮对话都没有谈出什么结果,印度方面还开始在边境地区增兵,恐怕印度又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来占领我国的领土了。
对于印度,我们还是要加强防备,不能让加勒万河谷的悲剧再度上演。
#MCN首发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