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83、君子有三戒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防止花天酒地;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防止好勇斗狠;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防止贪得无厌。"
孔子说,人生三万六千天,看起来好像很长,但细细想来,人生也就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固然要发扬,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顺遂。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处年少时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冲动,尤其在男女情感上要注意。
这个时期迷恋感情很正常,但是要懂得克制。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而出现一些问题。
很多人陷在其中出不来,但往往旁观者清。身边的朋友看的很清楚,如果能听一听朋友的想法,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
从更广泛讲,“色”还包括一切声光色影,年轻人很容易贪恋身外之物,为之痴迷甚至疯狂,所以要戒。
年少时期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很难辨别良莠,如能通过自己学习辨别,此乃人生大幸。但很多人都需要被教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年立大志,今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有不沉迷于“色”,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跟随世界的主流发展,才能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壮年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壮年,精气达到人生最高峰,最是难以忍受别人轻视、挑衅的时候。如果与人争斗,则必然召凶惹祸,所以要戒斗。
戒斗的意义在于让壮年人把充沛的精力放在正业上,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
当然这里说的斗,并不是说常见的打架斗殴。成年人的脑力和体力都已经成熟,偶尔的殴斗也属于正常现象。
但更多的是暗斗,因为思想已经成熟,明白武力不能解决问题,更多的都用脑力和自身积累的阅历。
这种暗斗往往伤人于无形,比打一架更严重。消耗脑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已然形成的工作和秩序。
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人到中年,很多事情都应该看淡,保持自己一颗平静的心,专注做自己的事儿,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
所以孔子提醒,壮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警戒自己,不要与别人斗。与其和别人斗,不如和自己比一比,将自己的事做到极致,赢了自己远比打败别人更有快感。
老年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到老年,心态开始变的平和,像罗素所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
按照自然规律,老年时,血气精力开始下降,要戒掉贪得无厌,也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注重养心。
戒得,要明白很多事情已经不可得,所以不可强求。
年老时,体力不济,如果贪求事有所成,希望有所获得,不仅身体无法完成,而且事情也做不好,最终想要的目标无法达到,所以要戒得。
年老之人经历一生风雨,早已练就了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凭借这些人生经验已经能获得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绵里藏针,可以利用年轻人之无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但是,这些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年纪虽然是老人的缺项,但是也是赢得尊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戒是止,戒的同时也要发起另一面进的精神,发扬少年本色,不断奋斗进取,身在事内心自超然。戒正是指明歧途做出限制约束人走正路立德立业。依佛家讲修戒得定,定能生慧,慧能解脱。人生解脱之路正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