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78|刘汉生:我是外交官
编者按:
生于1978,与改革开放同龄。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风雨兼程。40年,一个人已是不惑,一个国家的发展已是翻天覆地。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新闻新媒体从12月11日开始推出人物微视频《生于1978》。栏目选取了10位改革开放同龄人,通过他们的成长故事,回首40年来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致敬改革开放的如歌岁月。
生于1978 | 刘汉生:我是外交官
视频加载中...
众人眼里,他的工作抽象而具体,身份真实又神秘。
长久行走于重要的国际场合,赋予他和同事们一种特质--观察敏锐,笔锋厚重。高度自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镌刻出这类人一个独一无二的昵称--"文装解放军",也由此道出了他们职业的真谛:坚守国家利益,沟通中国世界。
他是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处长刘汉生,生于1978年。
身怀爱国赤子心
"在我看来,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刘汉生从事外交工作多年,一直对行业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解。他与改革开放同成长、共发展,见证了国家的强盛、行业的变迁,也记录了自己的奋斗历程、荣耀艰难。"我是改革开放大发展里的幸运儿。"
70年代,刘汉生一家迁到东北生活,当时由于贫困,处境艰难。改革开放以后,他的父亲通过经营小买卖,成为了第一批受益人,也由此支撑起了一家生计,让刘汉生有了从农村进城上学的机会。
他热爱知识,也深谙历史,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更因中国的快速发展而满怀求知欲。在毕业前夕,他就把外交官当作职业目标,一路向着梦想前行。
如今,他对新人最常说起的一个职业要求,就是"赤子之心",这是他出发的前提,也是他坚守的动力。
听到自己参与撰写的演讲稿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2015年,习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刘汉生所在的团队负责起草习主席的一篇重要演讲稿。漫长的整理、修改、审核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超乎寻常的压力与考验。
在习主席现场发表演讲的那一天,坐在台下的刘汉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运和鼓舞,于他而言,那是职业生涯里非同寻常的"高光时刻"。
后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刘汉生也参与了相关新闻稿要素的磋商工作。为了展现出访问的亮点和成果,他与团队足足准备了两个月有余。
历经二三十轮的谈判、磋商,他们一起加班加点、高负荷作业。虽然过程艰辛,但任务圆满完成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无可替代。
这些年来,刘汉生参与了很多国际场合的双边活动,每当踏入这样的场合,他都有一个下意识的习惯,就是第一时间寻找国旗的位置,那是身处异乡的重要精神支撑。
开往平壤的列车
"有奋斗就有牺牲,但对我来说,收获远大于牺牲。"
2007年6月,刘汉生要被派往朝鲜常驻。那时候,女朋友刚刚做完手术,父母也无法亲身照顾,而他受命在肩,虽然心里满是愧疚,却不得不背起行囊。临行前,女朋友泪流满面,一直拉着他的手不舍离别。
去往平壤的火车整整开了一天,在那段时间里,刘汉生的脑海里是长久的停滞与空白。
现在,他已为人父,当年的女朋友也成为了妻子,但工作的忙碌仍然是他生活里的常态。在过去大约一个月时间里,他连续到过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根廷,参与有关中美双边交往的工作,算下来差不多绕了地球两圈。刘汉生说,他感恩工作带来的光荣,也感谢家庭给予的体谅。
中国的国家利益由我维护
"外交的强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崛起,而外交官的能力和作为则是检验外交工作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样貌,让亿万国民走出国门,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争取了更大的话语权。如何在改革日益深化、国门越开越大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诠释中国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每一位外交官都要面对和驾驭的课题。
同时,外交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形势,要有更强的谈判技巧与能力,这恰恰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特点,更深刻地把握彼此利益和需求所在。因此,时间越久,刘汉生对外交工作的理解也越多面,自己也成长得更全面。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见证者,刘汉生说:"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深地走向世界,老百姓走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这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逐步强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多,我们要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和援助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是倾注一生心血而奋斗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