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贺健,从军20年后回乡,村口老太太直接抡了他一巴掌
在1953年,贺健作为鲁中南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接受命令前往军事学院进行深造。多年的战斗经历使得他和众多将领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时间有限,这次的机会对他们而言非常难得。因此,贺健十分重视这次学习机会,刻苦钻研,全力以赴,生怕自己落后于他人。
在此处学习,贺健得以享有寒暑假的休息时间,这是他多年来的难得放松时刻。
多年来,他离家漂泊已有二十余年,与家人的联系早已中断。现在他决定放下一切,回到故乡探望父母。他在外的岁月已经流逝了许久,家乡对他来说已不再陌生。如今他下定决心回到父母的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他决定踏足家乡的土地,再一次体验那个熟悉的氛围,也给予家人多年来一直渴望的安慰。
回溯至二十多年前,贺健还是一个性格叛逆的少年。他常常因不听管教而遭受家人的责罚,包括被父亲和哥哥多次进行棍棒教育以及被多次逐出家门,但这些经历如今已经模糊不清,他的记忆中无法准确回想起具体次数。
他清晰地铭记着母亲对他的慈爱。母亲从未对他进行责罚,虽然她并不善于言辞,但在家中的影响力有限。当父亲和哥哥对他进行“教育”时,母亲总是默默地用怀抱保护他,为他承受痛苦。
母亲为他默默承受了无数痛苦和泪水,遭受的苦难更是难以计数,但他了解母亲始终是他的避风港。他深知,母亲的爱如同港湾般宽广而温暖。
多次,母亲含泪恳求父亲,表示儿子虽然天生好动,行为上并非全然恶劣,请求父亲手下留情,不要过于严厉惩罚。然而,父亲的反应却愈发激烈,每次打得更加凶狠。因此,他开始认为这个家已无法继续维持他的生活。
那天,他离开心爱的家,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在途中,他意外地遇到了红军队伍,毫不犹豫地跟随他们一同前行。
昔日,他离家而去,虽数日漂泊在外,终归会返回温暖港湾,因为心中对家的牵绊根深蒂固。但此次远行,已半月有余,却仍不见其身影归来。父亲虽常责备他,言语之间充满期望,期望他能有所作为。然当其真的失去音讯,父亲的内心焦虑不安,显现出深深的担忧。
他从未体验过如此温馨的情感,那是一种深沉的暖意,从内心深处涌现。尽管如此,在一个雨夜,父亲的手将他带回家,但他的心早已飞向了远方。不久后,他再次偷偷出走,决心投身红军队伍。终于,他找到了一支红军部队,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们,从而离开了他熟悉的故乡。
贺健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频繁征战,加之当时的通讯设施落后,书写能力有限,导致他与家人的联系逐渐中断。
在人生的诸多时刻,人们往往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当一个人真正远离家园,身处异地,他才会开始深切地思念家中的一切,包括母亲温暖的怀抱,甚至包括父亲严格的教诲和棍棒下的期望。然而,由于肩负部队行军打仗的重任,这些思念只能暂时被搁置,无暇顾及。
贺健参军后,他的坚韧性格成为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面对战场上的危险,他毫不畏惧,即使子弹嗖嗖掠过耳边,也毫无退缩之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始终一马当先。他的英勇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仅仅入伍三个月便建立了卓越功勋。
徐向前注意到了他的英勇表现,认为这个年轻小伙子具有潜力。因此,他特别安排这位年轻人成为自己的警卫员,以便在身边亲自培养。
在1932年,为了扩大红四方面的根据地,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战役来收复潢川和光山的南部地区,于是开始了潢光战役。
战役发起后的次日,徐向前亲临前线进行视察。在位于某山坡的观察点时,突然遭受敌人炮火的袭击。贺健听觉敏锐,瞬间察觉了炮弹的轰鸣声,他果断反应,迅速将徐向前扑倒在地进行掩护。然而,强烈的爆炸气浪却将贺健掀翻至数米之外,导致他因冲击而失去意识。
徐向前迅速起身,匆忙赶往救助他的地点。到达时,他惊讶地发现对方的背部已被炸得洞穿,伤势极为严重,血迹斑斑。紧急之下,他和众人急忙将伤者送往医院,亲自守侯在他身边,直至他逐渐苏醒过来。
徐向前逐渐意识到这位警卫员的非凡能力,因此不断提拔他,先后担任班长、连长及营长等职务。长征胜利时,他已经成为政治委员的重要职务之一,其能力和贡献已被大家所认可。不仅如此,徐向前还曾预言:“贺健未来不仅会成为团长,更有可能成为司令。”他的潜力和前途不可估量。
贺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出色,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徐向前的期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已升任鲁中南军区司令一职。
在军事院校学习的首个假期来临之际,贺健决定踏上归途,回到故乡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此刻,他怀着急切的心情,渴望立刻回到离别了二十载的故乡。他心中忧虑着父母的状况,担忧他们是否仍然健在,家中的一切是否安好如初。
经过两日的旅程,他重返故乡。行至村口,他朦胧地看见一位老太太,身着黑色外衣,身体瘦削,头发斑白,手持拐杖远望。
他走上前仔细端详,眼前的人正是他的母亲。母亲也注意到了他的到来,身体突然微微颤抖。贺健内心涌起强烈的情感,声音哽咽,无法言语,随即下跪,激动地说:“娘,我归来了。”
老太太的情绪愈发激动,她的手抖得愈发厉害,接着突然扬起手,用力地给了他一记耳光。贺健紧紧抱住母亲的腿,泪流满面地呼喊:“母亲,您责打我吧,我不孝!”这一情景令人动容,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这位老太太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情不自禁地大声哭泣,泪洒满颊,哭泣之间说着:“孩子,我每天都等在村口,看着你熟悉的身影期待归来,但你为何一言不发就此离去?你确定你还活着吗?”眼前的场景使得同行的军分区人员深受感动。
二十年后,贺健重返故乡,与年迈的母亲重逢。相较于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他深感自己是幸运的。然而,他的经历,正是无数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生活的缩影。今日的我们,应时刻铭记先辈们的付出,更要珍视这些珍贵的红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