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机大臣,历朝名单
一、军机大臣是干嘛的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又称“枢臣”,是军机处的长官。雍正年间初设,正式名称,初期有“办理军机事务”、“军机处行走”,后来有“军机大臣上行走”,光绪年间始用“军机大臣”之名,凡有上述名称的,都是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均为兼职,自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选用,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初为三人,后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 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制。其具体职责为每日晋见皇帝,协助处理折奏,参议大政,并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乾隆中期以后实际由军机章京代拟); 还负责审拟交办的重大案件,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以及奏补重要官缺等事。例兼方略馆总裁和内翻书房管理大臣。
二、始置军机
雍正元年(1723) ,和硕特蒙古部落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自称达赖珲台吉,其叛乱虽然很快被年羹尧所率领的清军平息,但是随后又爆发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领导的叛乱。因对西北用兵,与准噶尔部作战,为办理机密事务,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bao)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梁章钜:《枢垣纪略》卷二七),挑选内阁中谨密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务。雍正七年六月,正式任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张廷玉办理军机。他们三人也成为最早的军机大臣。
雍正八年(1730)添设军机章京。雍正十年(1732年)移军机房于乾清宫门外,正式更名为军机处,颁定军机处印信。办公处所,称值庐。军机处是有官无吏的特殊衙门,在军机处任职的,无定员,最多时六七人。由皇帝从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或京堂(院、寺等衙门长官)中特简选拔人员入职,称为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
三、人员设置
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选任,没有定员。从《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看,军机大臣最初设了三人,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最多时达十一人。
军机大臣,具体名目甚多,例如:(1)雍正间的“办理军机事务”;(2)办理军机大臣;(3)“军机处行走”、“在军机处行走”或“在办理军机处行走”, “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朝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 (4)“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等等。
各军机大臣的名次都有一定,大致以官位高低及行走先后为序,也有经皇帝指定的, [1] 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揆席”,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初入军机者,前期称“军机处学习行走”,后来有“大臣上学习行走”,属于见习军机大臣的性质,任职一、二年方去掉“学习”字样,为一般军机大臣。
四、职权设置
在军机大臣中,领班军机大臣具有特殊地位。他每日入值,随时准备皇帝召见,即使皇帝外出巡幸也不例外。初期,凡应皇帝召见议商政务、承皇帝旨意起草谕旨以及寄给各官员之谕旨的署名等,均为领班军机大臣专责。乾隆时,傅恒任领班,经皇帝批准改为军机大臣共同面君承旨,发出之寄信谕旨,亦改用军机处名义。
如前所述,初入值军机处者,因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加“学习”二字,意示见习,其地位低于一般。一二年后,再由领班的军机大臣奏请去其“学习”二字。各军机大臣之间,因资格、品位之高低而有差别,除视秩排班外,权力亦有不同。如:有的满洲军机大臣只准阅办满文奏报;新任之军机大臣不准阅办皇帝朱批过的奏报。这些等级差别,均不见有“则例”、“章制”,而是由皇帝亲定。
五、历史影响
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军机处票签后呈请皇帝批示。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内阁无从过问。至于“文武官特简”以及西北两路军兵换防也要由军机大臣“进其名单”呈请钦定。军机处还立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总之,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处产生后,原来的议政王大臣形同虚设,内阁也成了处理一般事务的机构了。
军机处虽然总辖军国政务,但它本身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檐曝杂记》卷1)。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六、历代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