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黎族:一个被误解的民族?神秘面纱背后的黎族。

探秘黎族:一个被误解的民族?神秘面纱背后的黎族。

探秘黎族

常言僻处认愚顽,探秘方知意韵绵。
殷周迁琼源脉远,唐宋更名岁月传。
崇神祭祖民风朴,织锦欢歌技艺鲜。
美景佳肴皆入画,传承困境待君研。

被误解的开端:神秘面纱背后的黎族

当我们谈及少数民族,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些刻板印象,比如 “落后”“原始”,对于黎族,这样的误解更是常见。有人认为黎族至今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着简陋的房屋,与现代文明脱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黎族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源远流长:追溯黎族的历史长河

黎族,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那时,他们的远古祖先逐渐从大陆沿海地区迁入海南岛,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黎族经历了诸多变迁。

西汉时,郡县制在海南岛设立,这一举措成为黎族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促使其原始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南岛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批汉人陆续迁入,他们或定居,或通商贸易,黎汉两族的交流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从汉代史籍中,我们能找到关于海南岛及其土著居民,也就是黎族先民的详细记载,这些文字为我们揭开黎族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黎” 这一族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德宗年间(780 - 805)的文献。在唐后期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便有 “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 的记载 ,这是目前已知关于 “黎” 族的最早记录。而在宋代,各类史籍中普遍以 “黎” 代替了 “俚”“僚”,作为海南岛黎族的专有族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宋代文人,尤其是被贬海南的官员的诗文作品以及各种地理志史中,“黎” 字频繁出现,如苏轼父子谪居海南时的诗文,就对黎族的生活风貌有所描绘。

明、清两代,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在与汉族的频繁交流中,生产发展水平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然而山区腹地由于相对封闭,仍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直到 1950 年 5 月 1 日,海南岛解放,黎族人民迎来了崭新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黎族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热带农业、现代工业,冬季作物远销岛外,旅游业也迅速崛起,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黎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特风情:黎族的人文风俗画卷

在黎族的精神世界里,宗教信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盛行 ,认为宇宙万物、人世间的祸福皆由鬼主宰。这种信仰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的生产劳作,都能看到宗教仪式的影子。

祖先崇拜在黎族人民观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袍隆扣便是黎族人民最大的祖先神,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传说袍隆扣撑天万丈,射去六日六月,以彩虹为担,以道路为绳,采沙石造山川,踢高山凿沟壑,化汗水成江河,以毛发造森林,为黎民百姓生息繁衍和万物勃发生长创造了良好生存环境。在每年的黎族苗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人们都会在五指山市黎峒文化园举行盛大的祭祀袍隆扣大典。2023 年的祭祀典礼上,上千名黎族同胞和市民游客齐聚一堂,共同祭拜黎族始祖袍隆扣。典礼上,击鼓鸣锣、吹号鸣炮,向袍隆扣敬献花篮并行三鞠躬礼,恭读祭文,念诵袍隆扣颂,乐舞告祭,人们以庄重而虔诚的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除了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也是黎族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云、雾、雷、风、雨等天体现象都有一种不灭的 “灵性” 。其中,雷公鬼、太阳鬼、风鬼等最为可怕。当人头痛发烧生病时,他们认为是触犯了雷公鬼和太阳鬼;患疟疾,则是触犯了风鬼。庄稼遭受虫害、风灾,也被认为是雷公鬼作祟。因此,在黎族地区,打雷闪电时人们要闭目,否则便会大病将至。白沙黎族自治县一些地方的润方言黎族,还将雷公的形象雕刻在发簪(骨雕)上,以表达对天的敬畏和崇拜。

黎族的图腾崇拜同样丰富多彩,龙、蛇、鸟、鹿等都是他们常见的图腾 。这些图腾大多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龙被视为水的象征,代表着生命之源,能带来雨水,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蛇具有双重含义,既象征邪恶与灾难,又代表智慧和力量;鸟代表着自由和勇敢,能飞翔于天空,具有超越自然的能力;鹿则象征着温柔和善良,能给人们带来安宁和祥和的生活氛围。

绚烂多彩:黎族的文化瑰宝

黎族的文化,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每一件作品、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制作衣服和日常用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作纺织业的 “活化石” 。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就懂得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 。秦汉时期,精美的 “广幅布” 被征为 “岁贡” 珍品 。宋代,黎族纺织水平高超,元代时,黄道婆流落崖州,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进,使得黎族纺织工艺传播全国 。到了清代,黎锦更是成为国内外贸易的珍品,古人赞美其 “光辉艳若云” 。黎锦色彩鲜艳、图案多样、工艺精湛,其图案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是黎族人民对生活经验、山川万物的艺术表达 。

除了织锦,黎族的独木器具制作技艺也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黎族人民使用刳空、打磨等方法将整块木料制成各种器具,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部山区,制作工艺原始,成品却富有古朴之美 。独木器具功能实用,造型质朴多样,涵盖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文化宗教用具等多种类型,如独木椅、独木碗、独木牛铃、独木舂米桶等 。黎族独木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信仰文化,与黎族传统宗教 “颠” 密切相关 。其图案和纹饰往往与自然界的神灵相关,体现了黎族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独木器上的祖先形象则代表了与祖先的沟通桥梁,寄托着后代对祖先的思念和祈福 。

在艺术领域,黎族的民歌和舞蹈同样令人陶醉 。黎族民歌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唱,内容丰富多样,有情歌、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 歌等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 。黎歌有着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 “罗哩调”,琼中县的 “水满调” 等 。2008 年,黎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黎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打柴舞,黎语称 “转刹”“太刹” 。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黎族的丧葬习俗,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 。打柴舞没有配乐,击木者使用多对粗木棍进行上下、左右、交叉分合敲击,奏出节奏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在木棍中来回跳跃起舞 。舞蹈由平步、磨刀步、槎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九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这些舞步源于黎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对动物的模仿 。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仅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还要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十分考验默契、胆量和身手 。2006 年 5 月 20 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人间仙境:黎族地区的特色景点

黎族地区,宛如一颗镶嵌在海南岛的璀璨明珠,拥有着无数令人心醉神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位于海南中部琼中县境内,与儋州、白沙交界,是海南三大江河 —— 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的发源地 。公园总面积 19.3 万亩,地处热带常绿季雨林地带,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峰海拔 1411.7 米,山势雄伟陡拔 。这里不仅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更是黎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黎族人民视为圣地。传说,黎母山是黎族祖先诞生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黎母生日这天,都会有众多黎族同胞前来朝拜祈福 。

公园内的自然风光奇特迷人,锦绣谷景区山势险峻,溪流潺潺,雨季时瀑布如飞龙奔腾,气势磅礴;黎母石景区奇石林立,“佛祖石” 形似佛陀坐禅,令人称奇;吊灯岭景区山顶巨石酷似吊灯,登上山顶可俯瞰群山连绵,山谷幽深;天河景区溪流清澈如银河,溪边栈道旁树木葱郁、花朵斑斓;鹦哥傲景区山势险峻,风景秀丽,登山步道沿途能看到悬崖峭壁、溶洞、温泉等奇特地貌 。此外,公园内还有珍稀的植物化石桫椤群,这些古老的蕨类植物见证了地球的变迁,高大挺拔的身姿和翠绿繁茂的叶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除了黎母山,海南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黎寨,如什寒村、白查村、大角村等 。什寒村位于海南省琼中县湾岭镇,距离海口市约 150 公里,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黎族建筑,如船型屋、谷仓等,自然景观迷人,有瀑布、溪流相伴,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原汁原味的黎族生活 。白查村位于海南省乐东县尖峰镇,距离三亚市约 60 公里,被誉为 “海南第一黎寨”,村内传统木屋保存完好,还设有黎族文化博物馆,展示着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大角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板桥镇,距离海口市约 200 公里,这里原生态自然环境优美,黎族文化氛围浓厚,有大片橡胶林和槟榔园,游客可以感受黎族人的传统生产方式,参观织布工坊,了解纺织工艺 。

这些景点,将黎族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

舌尖上的黎族:特色美食之旅

黎族的美食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每一道菜肴都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

竹筒饭,无疑是黎族美食的代表之一 。它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在黎族民间,多在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 。如今,经过烹调师的改进,它已登上宴席餐桌,成为海南著名的风味美食 。制作竹筒饭,首先要准备好新鲜的青竹、山兰米、猪瘦肉等食材 。将山兰米洗净后浸泡半小时,捞起,加入精盐、味精拌匀 。猪瘦肉切成薄片,用老抽、生抽、五香粉腌制,热锅过油,将肉片翻炒至熟,出锅待凉后,切成肉粒 。取新鲜青竹,每节锯开一端,洗净晾干,用精猪油抹拭竹筒内壁,将调好味的山兰米同瘦肉粒拌匀,分两等份加进两节竹筒里,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干净布条捆扎封堵竹筒口,放进 200 度的电烤炉中烤约半小时至熟,关电源继续在炉中焗干 。取出成熟的竹筒饭,解除布条,锯成若干小段,摆放盘中,此时,竹香与米香相互交融,让人垂涎欲滴 。

鱼茶和肉茶,也是黎族极具特色的美食 。它们虽名为 “茶”,实则与平常所喝的茶毫无关系 。鱼茶是用新鲜的淡水鱼,洗净后切成块状,撒上适量的盐,放置几个小时,再拌入煮熟的冷米饭,适当搅拌,随后放进干净的玻璃容器或陶罐中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经过发酵制成 ;肉茶则是使用猪肉或牛肉,同样切块、撒盐,直至肉块出水,将盐水挤干,再加入煮熟的冷米饭搅拌,密封置阴凉处储存 。鱼茶和肉茶味道酸而微咸,细嚼后,口感细腻而略带韧性 。有人评价它们 “初尝怯之,二次适之,三次瘾之”,没吃过的人在初入口时会觉得味酸刺鼻,但只要适应了,便是一道开胃佳肴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有 “无鱼茶肉茶不成宴” 的说法,像春节、三月三等大节日,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鱼茶肉茶的独特味道 。

黎族的美食,不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他们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结晶 。

争议与展望:黎族文化的未来走向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黎族文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黎族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使得黎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曾经热闹的黎寨,如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坚守,传统的民俗活动也因缺乏年轻一代的参与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

商业化的冲击也给黎族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一些黎族文化元素被过度包装和商业化,失去了其原本的内涵和韵味 。比如,一些黎寨的传统建筑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旅游设施,船型屋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客栈;黎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被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使得黎锦、独木器等传统技艺的精湛工艺难以得到真正的展现 。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禁要问:黎族文化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被遗忘,还是能找到新的发展路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每一个关心黎族文化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

相关推荐

​中国内地十位最美90后清纯女明星,你最喜欢谁

​中国内地十位最美90后清纯女明星,你最喜欢谁

120

中国内地十位最美90后清纯女明星,你最喜欢谁 第10名:沈梦辰 沈梦辰,1989年6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毕业于湖南大学06级表演系本科,中国内地女主持人、...

​小学生古诗词飞花令100个,快替孩子收藏吧!

​小学生古诗词飞花令100个,快替孩子收藏吧!

137

小学生古诗词飞花令100个,快替孩子收藏吧! 小学生古诗词飞花令100个,快替孩子收藏吧! “你知道吗?我最近发现了一套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古诗词飞花令100个,太适合孩子了!”我...

​推荐!四本好看,文笔好的古言文,值得一看

​推荐!四本好看,文笔好的古言文,值得一看

115

推荐!四本好看,文笔好的古言文,值得一看 推推,推四本! 第一本《惜花芷》 空留 第二本《盛世医妃》 凤轻 第三本《老祖宗她是真的狂》 燕小陌 第四本《林氏荣华》 郁雨竹 《惜...

​亲子头像 | 2024亲子照、全家福插画【合集4】

​亲子头像 | 2024亲子照、全家福插画【合集4】

93

亲子头像 | 2024亲子照、全家福插画【合集4】 岁月如诗,在光阴的笔尖流转,每一帧亲子合影,都是爱的独特印记。2024年的亲子照,不再仅仅是镜头下的瞬间捕捉,更是情感交织的视觉...

​美丽的北屯市

​美丽的北屯市

145

美丽的北屯市 新疆的北屯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城市。随着新疆不断发展壮大,北屯市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当地经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中心。 北屯市地处新...

​回味无穷的经典老歌《勘探队员之歌》

121

回味无穷的经典老歌《勘探队员之歌》 近日有网友问:有什么回味无穷的经典老歌? 答:《勘探队员之歌》 1953年,电影《年轻的一代》主题曲:作词:佟志贤 作曲:晓河 歌曲旋律起...

​地震光:揭秘神秘而壮观的自然奇观

​地震光:揭秘神秘而壮观的自然奇观

106

地震光:揭秘神秘而壮观的自然奇观 描述: 地震光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它在地震发生时产生,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惊奇。让我们一起揭开地震光的神秘面纱,了解这一壮丽...

​大人小孩都爱吃的土豆泥,超简单做法

​大人小孩都爱吃的土豆泥,超简单做法

162

大人小孩都爱吃的土豆泥,超简单做法 如果要选出一个最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美食,最为保险的莫过于土豆泥。原产于欧美,经过快餐食品传入国内受到广大吃货的喜欢,尤其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