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的今天,“两航”总经理率部起义,掐断蒋介石“空中命脉”
1949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一篇社论让中国人民沸腾了!“欢迎两航空公司起义”成为大街小巷讨论的话题热点。
“两航”(中航和央航)的含金量有多高?截止到当年上半年,“两航”共拥有飞机99架,地勤人员6780余人,在国际航空记录上名列第8。
“两航”属于民航系统,也往往承担大量的军事运输任务,其运输量占比高达1/5,蒋介石集团南撤主要也依赖“两航”的运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已经成为了国民党空军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5月10日,为早日解放西南地区,周恩来将策动“两航”起义的任务交给了李克农,后续事宜由罗青长负责办理。上海市在解放的前夕,“两航”总经理刘敬宜和陈卓林奉命率部迁往香港和台南,但是他们两人对未来的出路却十分迷茫,在南撤时表现出了迟疑。
我方探知这一消息后,迅速组成了专项小组,组织“两航”起义。
就在起义前夕,“美龄”号副机长李福遇顺利“单飞”起义,尽管调度台当时发现了他的行为,不断喊话“回来,回来。”他仍头也不回地诀别,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此事一出,蒋介石加紧了看管。吕辑人等4人的“单飞”便没有那么顺利了。他们原来的计划被一位美籍驾驶员打乱后,大家赶紧以办私事为由搪塞了过去。一次起义失败,他们后续做出了更为严密的计划,终于在10月27号晚上成功起义,回到祖国怀抱。
央航的这两场起义是自下而上发动的,蒋介石嗅到了危险,下达指令,命“两航”快速从香港迁到台湾,并有意扣留刘敬宜和陈卓林。
刘敬宜听到风声后,对蒋介石集团彻底失望了。不久,起义工作小组把中航公司全体员工的起义宣言和签名书拿给刘看,刘敬宜深吸一口气,为了这千余名员工的生计,也为了奔赴解放与和平,他拍案而起,决定领众人起义!
按照原本的方案,起义时间为11月10日,但是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被央航副总经理陈文宽发现了,他是“两航”中第一个飞过了驼峰航线的中国机长,作为一名资历较深的飞行员,陈文宽对同事们的感情很深,所以并未将这一计划上报蒋介石。
为了安全起见,刘敬宜和陈卓林商议将起义时间提前一天。
11月9日凌晨,12架飞机整装待发。周恩来刚通宵工作完,双目微闭,内心十分挂念“两航”,罗青长拿着电报正不忍心打扰他休息,周恩来问起:“香港方面怎么样了?”
罗青长急忙递上电报说道:“来了!”在刘敬宜和陈卓林带领下,他们将在早晨7点钟开始北飞。周总理拿着电报激动地说:“好,好。”
当时北飞的起义人员为了防止被国民党空军侦听到,12个机组之间只用高频无线电联系,一路上,他们还不断往香港发送电报,佯装行程正常,遂起义成功。
8个小时过后,12架飞机直达北京西郊机场,李克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刘亚楼对“两航”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其余11架飞机则由陈达礼机长带队直飞天津机场。
同日,“两航”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两航起义”。除此之外,仍有部分员工留在香港,他们进行了英勇的护产斗争,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内,分批把航空器材运抵了天津。这批人才、设备和器材成为新中国民航初创时期的“星星之火”。
蒋介石在西南地区的“空中命脉”被掐断以后,在香港和九龙的的中国银行、招商局等27个部门也争相起义,再次重创了蒋介石的“经济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