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资22亿建鸭绿江大桥,然而8年仍未通车,问题究竟出在哪?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2014年,一座总长3公里的现代化斜拉吊桥,横跨鸭绿江惊艳问世,这座桥梁由我国独资22亿建成,连通了我国与朝鲜的新义州龙川,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如今这座大桥已经建成8年之久,如今却依然没有通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大桥工程出现了什么问题吗?
独资22亿修建鸭绿江大桥
鸭绿江大桥共有两座,第一座1943年正式启用,是一座铁路复线大桥,当年志愿军战士跨过的就是这座桥梁,抗美援朝时,这座大桥几乎承担了80%的战备物资运输,堪称抗美援朝战役的生命线,斑驳的桥身上依然可见当年炮火留下的痕迹。
与之相隔不足百米的,就是鸭绿江曾经的第一大桥,鸭绿江断桥,这座桥建于1911年,是一座公铁两用大桥,1951年被美国炸毁,断桥一名也因此由来。
如今,鸭绿江大桥历经85个年头,连接我国丹东与朝鲜的第二大城市,新义州,为两地边境贸易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朝鲜解放和时代发展,当年大桥采用的开闭梁式机构,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庞大的贸易量。
老式桥梁目前承重极限仅有20吨,仍是单边放行的通行模式,这就导致来往车辆的时间成本大幅增加,运货量严重受限,效率低,成本高,并且惨烈的战争也为大桥留下了诸多隐疾,在长期高吨位货车的碾压下,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于是有人提出,对鸭绿江大桥进行加固加宽,重新改造成一座新桥梁,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太多支持,首先,鸭绿江大桥对中朝两国都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随意改动,会使其失去原有的历史价值。
其次,由于过去桥梁建造手法过于落后,强行采用现代工艺进行加固,大概率会破坏大桥原有钢体结构。
为了确保中朝贸易正常进行,我国立刻与朝鲜进行了洽谈,并提出由我国出资,重建一座新的大桥,但相对我国积极的态度,朝方的反应却令人费解,双方多次洽谈均未能获得实质进展,此事一直辗转到2009年,才终于正式敲定。
2010年,新鸭绿江大桥项目正式启动,新桥定于原大桥十公里外,连接我国丹东浪头和朝鲜新义州以南的龙川,大桥总长3公里,宽度33米,是一座具有双向4车道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式现代桥梁,该项目由我国承担全部费用,共耗资22亿人民币,历时4年,主体结构于2014年正式完工,但如今已经8年过去了,这座新鸭绿江大桥却仍未实现通车。
鸭绿江大桥为何迟迟不能通车
为了建设新鸭绿江大桥,我国可谓尽心尽力,整个桥梁主体建设未动用朝鲜一兵一卒。
2014年新桥主体完工后,2015年开始完善引桥与其他配套设施,朝方只需要在新义州一端将连接正桥和路堤的引桥建好,大桥便能正式通车。
但就在距通车仅一步之遥时,朝方又没了动静,本以为是技术受限,朝方不知如何修建引桥,为此,我国派出了专业工程师前往朝鲜协助建设,但时至今日引桥仍未建成。
要知道,朝鲜邻国并不多,除了南面的韩国,就仅剩我国和俄罗斯,而朝鲜90%的贸易出口都与我国相关。此外,大桥连接的朝鲜新义州,更是朝鲜第二大城,也是朝鲜的经济特区,与我国最大边境口岸丹东市隔江相望,大桥一旦通车,两国贸易效率将迈进一个新高度,既然如此,为何朝鲜却迟迟不肯动工呢?
其实原因无非就两点,不想修或者修不了。
据目前分析来看,首先可能是资金问题,虽然我国承担了主桥建设的所有费用,但引桥部分对朝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朝鲜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流转,再加上朝鲜工程技术相对落后,施工进度自然无法与基建狂魔的我们相比。
其次,大桥建成后,双边贸易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报关流程,双方贸易的申报机构,检疫部门等均需要时间落实筹备,桥梁的后期维护管理等相关措施,也需要时间整理完善。
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朝鲜全境封闭,境内实施严格把控,引桥建设更是不知何时了。
虽然新鸭绿江大桥目前仍未通车,但也并非毫无用处,桥梁独特的外观和鸭绿江优美的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虽然也创造了一定的旅游价值,但相较其真正的价值而言,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大桥究竟何时才能通车,也只能取决于朝鲜何时才能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