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大清名臣张廷玉!一生有多牛
清朝历史上,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官员众多,但能够脱颖而出并受到三位皇帝器重的却寥寥无几。然而,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人物确实存在,他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相信大家对他应该较为熟悉,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为官清廉,行事谨慎,因此康熙对他十分信任,雍正将他视为密友,乾隆评价他的风度如同张九龄。
那么,张廷玉具体有哪些成就?他是如何赢得大家的认可的呢?今天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雍正王朝》张廷玉剧照
早期经历
张廷玉,汉族,字衡臣,出生于康熙年间,祖籍安徽桐城。他的父亲是宰相张英,因此他出生在北京。
张廷玉从小聪明好学,在康熙39年时,以年仅29岁的年纪考中进士,并担任庶吉士。随后,他被授予检讨官职,从七品,负责一些文书校注和法规编修的工作。他还曾担任侍讲学士和文史编撰,并最终升至内阁学士的职位。
《雍正王朝》张廷玉剧照
受到康熙赏识
在康熙43年,康熙因思念宰相张英,于是特地在畅春园召见张廷玉,询问他父亲的状况。当康熙听到张廷玉出口成章之后,命他写了两首七言律诗,深受康熙的喜爱。
此后,康熙便将张廷玉带在身边,夏天去热河避暑,秋天承德木兰围场狩猎,冬天视察蒙古部落,甚至南巡时张廷玉也伴随左右,足见康熙对他的青睐。
康熙还多次让张廷玉担任会试考官,并在康熙59年时,封他为刑部侍郎,当时他只有49岁。
《雍正王朝》康熙剧照
得到雍正重用
1722年,康熙去世后,张廷玉遵循康熙的遗旨拥戴雍正登基有功,被封为礼部尚书。当时他已经51岁,并调任南书房,教导几位皇子读书。
雍正4年,张廷玉55岁,因为他为官公正、做事严谨,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并兼管翰林院。随后,他先后成为文华殿以及保和殿大学士,并最终晋升至宰相的职位。
雍正7年,58岁的张廷玉又被加封少保衔,并成为朝廷军机处首批入职官员,担任领班大臣。
雍正13年,雍正病危,64岁的张廷玉成为大清第一位汉人顾命大臣。
《雍正王朝》雍正与官员剧照
乾隆对他恩宠有加
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后,张廷玉被封为一等轻车都尉。他的爵位还可以由儿子张若霭继承。
乾隆元年,65岁的张廷玉晋升为三等伯爵,爵位同样由张若霭继承。此外,乾隆看到他年事已高,特地恩准他不必每天入朝。
乾隆11年,75岁的张廷玉请求回乡养老,但都被乾隆拒绝。随后,乾隆加圣恩,令他每10天入朝一次即可。
乾隆20年,张廷玉病逝,享年84岁。乾隆按照雍正的遗命,将张廷玉配享太庙。他是大清历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
《宰相刘罗锅》乾隆剧照
任职期间政绩
首先是安定流民。清朝由于国土辽阔,一些偏远山区如安徽、四川等地存在着许多无法受到官府管辖的流民群体。他们经常欺压当地百姓,甚至还会发生战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廷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将这些流民编入当地户籍,并将原先十户一保的制度改为五户一保,以便相互监督。同时,他还开垦荒地,利用有学问和技能的人才迅速安置这些流民。
其次是宽刑少罚。在康熙年间,山东烟贩王美公等人聚众抢劫事件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他们出兵一拘捕了一千余人。随后,这个事件传到京城,张廷玉前往调查,发现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件。因此,他只对首要分子处以死刑,流放其他三十余人。尽管当地官员认为处罚太轻,但张廷玉认为法律的目的并非滥杀无辜。
然后是改革律例弊端。在清朝,许多百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被官府拘压,而衙门则对这些事情不加区分地将人们送入大牢。随后,更是发生了摘头去尾的惨剧,导致许多无辜的生命丧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廷玉下令都察院加大监督力度,以便发现并纠正这类事件。如果发现有此类不公的行为,都察院和衙门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雍正王朝》张廷玉剧照
人物成就
张廷玉是一位经历了多年官职的重要人物,受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重视。在他的任职期间,他完成了许多编撰工作。
他先后编撰过《国朝官史》、《清世宗实录》、《明史》、《大清会典》、《玉牒》、《雍正会典》等知名著作。
其中,《清世宗实录》是他最困难的完成任务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同时进行写作、汇报工作,并且要揣摩圣意,无法完全自由地书写。因此,他用了长达六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
《清世宗实录》的问世为后世研究大清时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雍正王朝》左康熙、右张廷玉剧照
总结
清朝历史上,除了刘统勋与刘墉,就只有张英和张廷玉父子同时担任过宰相一职。
其中张廷玉不仅为官清正廉明,而且还乐善好施,它将康熙、雍正和乾隆赐予的金银珠宝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和穷苦百姓。
正是因为他的善举,百姓们对他深感爱戴。张廷玉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