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儿国》:“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

文/微观史纪
编辑/微观史纪
<<·——前言——·>>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西游记女儿国》中出现的人物不多,却在这部影片中代表了芸芸众生。
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唐僧是唐朝玄奘法师的变形,经过变形后的唐三藏不像历史记载的那般寡淡,反而因为和女儿国国王的那一点“暧昧”沾上两难的味道。

经典不可逆,虐心结局意料之中,但影片百转千回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变化仍可圈可点......
<<·——众生不过寥寥——·>>
世间万物往往皆有楼角,多的是不相合,就像神话中的唐三藏,做不到既不负伊人又能普渡众生一样。

电影中的唐僧是“两难者”的原型,他从影片一开始便进退维谷,因为从掉下悬崖看到国王的那一刹那他就陷入了情劫,所以他才一反常态要求孙悟空打开牢笼想要逃出。

他知道,如果再不离开,他的心就会动摇,那个曾经一心向佛的自已会因为这一场情劫变得不够纯粹。
果然,他们没能逃出女儿国,因此唐三藏也毫无意外地陷入了两难境地。

不仅唐僧,影片中另一个人物其实也是“两难者”,那就是国师。
她少时与忘川河神相恋,却因担负女儿国存亡之天命而放弃爱情,他们都在个人情感和使命中两难。

西梁女王是“成全者”的神话原型,在西游记神话中,女儿国仅仅是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阻隔。
而女儿国国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明确自己的心意,同时亦明晓所爱之人的心愿,因此她选择退让,成全对方。

而电影中国王恰好突出了这一神话原型的特点,她笑眼盈盈地看着唐僧说:“我梦见你蓄起长发,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可是,你不快乐。”

成全是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学会成全的人往往活得清透而知足,“成全者”原型便是这样一类奉献型的人格。

尽管在当今这个个人利益思想浓厚的世界里遭到嘲讽与冷眼,但他们的人性之光依旧在光怪陆离的人间熠熠生辉。

孙悟空所象征的是“能力者”的神话原型,所谓能力,既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不惧一切的本事,也是坚持原则和自我的魄力。
神话故事中的孙悟室是一只无所不能的石猴,他上可捣天,下可闹海,但神话中的这个原型对于能力的表现太过单一化、模糊化。

《西游记女儿国》则将“能力者”原型所具备的素质具体化,依然无所不摧、无往不利的同时,他还具有理智和果敢这两种品质。

在唐僧拒绝喝下落胎泉泉水时,孙悟空是决绝的,他没有那么优柔寡断,因为作为一个“能力者”,他需要为着目标行事,西天取经不可能拖家带口,因此这个恶人他来做。

“能力者”的神话原型是冷漠而残酷的,但不可否认,在经典艺术和现实生活中,只有这一类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电影《西游记女儿国》中许多人物都具有相应的神话原型特质,如为爱成魔的河神象征着“执迷不悟者”的原型,这一类人往往过于偏执,执念太深。

女儿国的众多国民承载着“被动者”的原型身份,这一类人群是平凡甚至平庸的,同时也是良善的。
就像这个人世间大多数的普通人,平静地享受着上天赐予的欢愉、忍受着上天降临的苦难。

片中的这些原型人物几乎代表了人世众生,每一种原型具备的特征都能包纳一大人群,因此何来众生?
透过表象直触本质,众生不过寥寥几人罢了。

<<·——“正信”人间——·>>
影片开始是平静无波的忘川河,忘川忘川,一条川流大河需以“忘”字为名。
其实这便道尽了这个意象背后的内涵,前尘不必挂念,径直往前走便好。

江川河流长年流动是万古长青的定律,而电影中的忘川河神是一个执念深重的男子,为等待恋人20年不曾流淌,强烈的反差恰如其分地追溯了神话原型中的意象。

但电影不比现实,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可以违背现实甚至戏谑现实的艺术。
因此忘川为爱停留的故事即便不符合自然界定理,也能够被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但凡放得下的,都是因为从未拿起!”
神话中的忘川和片中的忘川一个代表放下,一个却从未放下,看似对立,实则在这种极致的对立中达到了和谐为一。
所谓物极必反、福即是祸,便是如此,忘川象征着放下,但世间人拿起过的又怎么放得下?

忘川意象所代表的原型是执念,是无论神抑或人,都难以舍弃的情感。

和忘川河一样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意象还有苦海,片中的女儿国是与世隔绝的所在,没有人知道通往外界的出口在哪。
直到片尾西梁女王追随唐僧踏上苦海行舟,漂流过后,众人才知悉原来苦海尽头便是出口。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神话传说中苦海是受苦受难的炼狱,是执迷不悟的魔障,而影片中的这一片苦海反倒显得更为真实可感。
这片海迷雾漫天,没有海岛,没有生物,即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看不尽。

最终两人在苦海行舟上生出情谊,才得到靠岸的机会。
这象征着苦海其实有涯,这涯需要情来建构,世间人相处从来喜欢试探,因此这人间便是漫无天际的苦海,但若坦诚相待,便是生机,便是出口。

“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守你的戒律清规。”

在走出苦海后,西梁女王仿佛悟到了苦海之真谛,她带着一颗真心想要给爱人,却最终舍不下女儿国国人的生死。
因此,苦海意象所代表的原型是人世间的一切虚伪和杂念,正信才是生门。

<<·——完满心理的“作祟”——·>>
中国人一向追求圆满结局,因此中国文人大多不喜欢悲剧,梁祝无缘生时同老,死后也要给他们安上一个双双化蝶的完满结局。

这种对于完美结局的追求深深地铭刻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成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内核,这种完满不单体现在对故事结局的追求上,在叙事结构上也深受影响。
《西游记女儿国》的叙事模式形成了一种“回环式”结构,首尾呼应、前后搭扣,造就了一种思维上的圆形无缝现象。

电影中男女主角初次见面是在悬崖,男主从上而下掉落的脸庞落在女主的眼中。
而在影片将近结尾处,设置了一个几乎相同的画面,女主跳入苦海行舟,执着的面色落入男主眼中,初次相遇的画面又重新回到两人的记忆里。

“回拉镜头”让两个镜头出现于同一时间点,在唤醒受众记忆的基础上丰富片中的情感,这种镜头式的前后呼应也迎合了观众对于圆满心理的需求。

忘川河的出现也巧妙地安排在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
影片开头的忘川是平静的,但因为师徒四人的无力闯入开始暴躁。
影片最后,忘川亲吻国师额头时是安详的,但因国师的拒绝他开始变得失控。

这种从平静到暴烈的情绪变化,和从安详到失控的情绪变化,天衣无缝地衔接在影片的首尾,完满式的安排将片中的叙事结构,整合成一块无法打碎的磐石,可谓无懈可击。

<<·——结语——·>>
《西游记女儿国》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票房持续升高的同时,口碑呈现两极化的趋势。
部分网友认为片中的不合常理的改编是对经典的一次亵渎。

同时也有很多网友以为,神话的原型是从人类初始时期便沉淀下来无法更改的。
因此后世的改编不但不会消损原型本色,反倒会增添许多意想不到的色彩,所谓“反叛”即是创新。

西游记这一大经典经过各种类型的“反叛”处理,才能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焕发新时代的色彩。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意象和叙事结构等都有其基本原型。

尤其是现代发展起来的电影艺术,其中的许多人物追根究底,都来源于以往的文学作品或是神话传说。
《西游记女儿国》在人物塑造、意象构建和叙事结构上都运用得恰如其分,收到了新意迭出的审美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