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乱世宰相所著的奇文《枯荣鉴》,暗藏富贵玄机,道尽人生枯荣
今天要分享的这篇文章,颇为小众。有人说读懂《枯荣鉴》,进可飞黄腾达,退可安身立命。这篇著作“于平凡处见奇伟”,常常给人以醍醐灌顶般的感悟,向来为统治阶级珍视却又不肯与人分享,也因此流传不广。读文字太累,不妨看看视频:读懂《枯荣鉴》中的富贵密码,盛世可飞黄腾达,乱世可安身立命。
它是五代宰相长乐老冯道所著,他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朝廷不停更迭,他却始终稳坐宰相高位二十余年,真可谓“铁打的宰相,流水的朝廷”,人称官场“不倒翁”。
《枯荣鉴》正是他浓缩自己在乱世间的处世哲学所著,内里字字珠玑,饱含智慧。“半圣”曾国藩曾评价它“此书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部奇书的神秘面纱,一睹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吧。

钟鼓馔玉不足贵
圆通 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善与恶只是称谓上的区别,真正智慧的人是不会因此而被束缚的。天下事物变化都遵照自身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它。道路或许时而阻碍时而通畅,善于顺势变化的人是不会担忧的。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爱惜名声的人也许会损伤自己的名誉,爱惜性命的人则得以保全自己。名与利本没有错,追逐这些无可厚非,不能算罪过,如果非要说是过错,那过错根源于人性本身。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君子并不代表尊贵,小人也不代表低贱,尊贵与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与失去和修为境界无直接关联。名誉是虚的,利益却很诱惑人,但两者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荣华富贵时,或许会做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时,必然会为不择手段的小人。因此,君子始终是少数,小人却可能很多,不要与多数人(小人)为敌。名誉容易改变,但事情难以改变。心思容易改变,但命运难以改变。人既然不忧虑做君子,又何必忧虑做小人呢?

日出东山红似火
闻达 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为官不以善恶为标准,升迁也不以忠奸为论。取悦上层领导的人荣华富贵,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反而困难重重。君子为下层着想,上层领导不会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取悦上层领导,下层百姓却无法惩戒他的邪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把谄媚当做忠诚。正直而不阿谀奉承,上层领导便会怀疑他的忠诚;阿谀奉承而不正直,下层百姓便会抛弃他。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百姓的唾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为小人,正是因为他们为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弃了不那么重要的名声。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富贵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本质就是以实际利益出发。福祸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实际利益出发就不要受虚名所束缚,以观察判断为主就不要以奸诈的行径为羞耻。一个人既没有羁绊又没有羞耻(感),这就是荣华富贵的根本要义。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出来当官,做官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当官的人就不要顾虑名声,道德高尚不等同荣华富贵。君子追求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也是思想境界,价值观不同,其最终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台城六代竞豪华
解厄 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人无忧虑,隐患便会巨大。忧虑国家社稷的人往往容易丢掉性命,忧虑自己性命的人才能求得安稳。
每个人都想远离灾祸,却又难免招惹到它;每个人都怨恨灾祸,却又难免遭遇到它。
君子并不恶毒,但祸患却接连不休;小人并不贤能,但庆祝却连绵不绝。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只有小人才能够紧随上层领导的心意。也只有君子才能使下层百姓不结怨气。
灾祸来源于上面,不辩护、自己主动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灾祸来源于下面,抢先把罪责推卸给别人才能幸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君子不拉帮结派,遇到灾祸时孤立无援。小人为了利益而结交,也因为利益而相互帮助。
丢失了道义不会受到惩戒,遇到灾祸无法化解就会必然受困,君子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小人却可能获得谅解。

岭上白云朝未散
交结 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智慧聪明的人既不疏远贤人,也不远离恶人,善恶两种人要兼用。顺从自己的做朋友,反对自己的做敌人,敌友间常常是相互转化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真正的高贵,以识人之明为贵。真正的低贱,以姑息养奸为贱。尊贵的人不以为自己尊贵,低贱的人不认为自己低贱,那么贵贱也会相互转化。尊贵的人不轻贱他人,低贱的人不尊敬他人,贵贱就这样长久的相互存在下去。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有的人希望别人糊涂而自己明白,所以常常在众人面前表现愚钝,这样的人谋划深远。有的人嫉妒他人聪明而自己愚笨,所以常常故意显露自己的智慧,这样的人祸患无穷。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聪明的人不愿接触愚蠢的人,因为知道愚蠢的人不会增长自己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与他人结下怨恨,因为知道结仇的人不会畏惧自己的智慧。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君子用仁义对待他人,生怕自己仁义没有尽善尽美。小人以阴险狡诈对待他人,生怕自己的阴谋诡计不能达到目的。君子不能胜过小人,正是归咎于此。

千磨万击还坚劲
节义 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的仁义,而内心则是狡诈小人的人,这就是真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的算计,而内心却如仁义君子的人,这才是真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不自夸,重视仁义的人轻利益。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人们口头上说爱慕君子,行为处事却都是小人的伎俩,所以做君子是很难的。人们口头上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事时不顾仁义,所以做小人不受束缚。做君子难且获益少,做小人易且获利多,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做小人。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地位高则节操低(因为要保住地位),地位低则道义薄(因为要获得生存)。君子不能容忍别人屈辱他的意志,小人不能忍受别人伤害他的身体(性命)。所以,君子在乱世中往往选择避让退隐,小人在朝堂中往往获得显赫地位。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节操抵不过金钱,贫苦困难时难以做君子;道义抵不过性命,形势危急时难以抗拒成为小人。不在意别人的言论,只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当然不是气节仁义之道,然而却是生存之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鉴 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福运来时察觉不到,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前没有预防,就肯定酿成灾祸。人如果能预知福祸,那么便可掌控任何事情。
言语不可尽说,即便对至亲好友也要这样。假装畏惧而心下隐忍,外表恭敬而内心忌恨,那么既便是奸邪之人也会被迷惑。
懂得戒惧便离福运不远了,能够迷惑别人就能远离灾祸,善于等待与变化则能长久生存下去。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计非全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善于用人可使利益长久。上苍的恩泽难以预料,只有自己的财物可以依仗。用奸诈的手段去惩治奸恶之人,恶人伏诛才能使自己安稳。惩治邪恶不能妇人之仁,以免祸患死灰复燃。无万全之策就不要实施,不足够聪明就不要谋划,愚笨的人要引以为戒。

泉眼无声惜细流
谤言 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陷人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辨,谤之成也。
地位低下不要直言强谏,才能平庸不要自我举荐。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地方,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自然会被污陷,诽谤他就很容易了。表面善待仇人使其它人不知道你们的关系,再行诽谤便是奇招。查出他做过而不为人知的事情,诽谤就有实证了。广为散播他的坏话,使人无法分辨真假,诽谤就成功了。
谤而不辨,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辨,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受到诽谤而不去辨解,静待事情真相慢慢清楚,别人的厌恶能稍微减少;遇到诽谤强行争辩,反而让事情越描越黑,别人的怨恨也会越来越多。
失于上者,下必毁之;失于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失去上层信任的人,下面人必然想方设法抵毁他。失去下面人信任的人,上层必定会怀疑他。
假借上天责罚的旨意,而掩盖自己的企图。假借百姓的言论商讨事情,而获取他人的信任,别人便会因这些行为而被蒙蔽。

野渡无人舟自横
示伪 卷八
无伪则无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辨。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真实。真实不怕虚假,虚假也代替不了真实,忌惮的是真真假假混在一起无法分辨。
作伪不充分反而给自己招来灾祸,真诚无所顾忌反而使人厌恶。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顺应上层的意思行事,即使虚假也无过错。悖逆上级的意思行事,即使真实也会获罪。提出要求最忌直接,用曲折的方式才能获得。拒绝他人也忌讳明言,婉转一些不会差错。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忠于主上是君子的仁义,君子仁义不离弃旧主。仁爱主上是小人的行为,小人做事不会心怀感恩。
君子身陷困境也不会迷惑他人,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主上,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与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不遵循俗套的人并非虚伪,事情败坏仍然信守承诺也并非守信,事物变化了,感情心性也随之变化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
降心 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摄心,其志无改矣。
以智慧驾驭人,智慧用尽时,他人就会背弃;收伏控制人心,他们意志则不会轻易改变。
上宠者弗明责,上怨者休暗结。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对被上层宠信的人,不要明着与他作对。对被上层怨恨的人,不要暗地里与他结交。不被人察觉的权谋容易成功,暗中使用的谋略可以制胜。君子受制于亲情,以亲情为要挟自然便会曲从;小人害怕刚直,频繁使用阴谋诡计自然招致失败。
理不直言,谏非善辨,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讲理不能直言,劝谏也并非善于争辨,不被厌恶目标便容易达到了。情绪和行事都尽可能不彰显昭示,顺势而为的变化方能成就目的。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仁爱可能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消灭小人的存在,仁义切勿滥用。施恩不要忘记无意名利的君子,惩罚也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威并施不可偏废。

谁家玉笛暗飞声
揣知 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善于观察的人能够知晓他人,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够知晓他人内心。知晓他人就不畏惧,知晓别人的内心才能提前设防。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真正有智慧不轻易展露,展露出来则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藏而私下揣测,才能避免他人的忌恨。君子在小事上犹豫困惑,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小人只忧虑眼前的得失,而不忧虑长远的利益。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故意设下疑难来试探,真诚还是虚伪就可以鉴别了。攀附富贵的人,灾祸就可以避免了。结交重要人物的左右下人,可以及时了解情势变化。使对方陷入险难之处,断绝他所有希望,那么便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攻破的了。

低头便见水中天
这就是长乐老冯道所著的《枯荣鉴》,又被后世称为《小人经》。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读过《枯荣鉴》后大惊失色,做出这般评价:“此书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 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文中通过对君子、小人心理行为的种种对比,多维度揭示人生枯荣的奥义。乍读起来令人不齿,认真思索,却又不得不暗暗点头称是。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读过《枯荣鉴》,总让人不禁联想到电视剧《潜伏》中谢若林曾说过的那句名言——“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你能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做君子还是做小人,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如果抛开如何为人的选择问题,单就《枯荣鉴》中处事的方法而言,就足以令人开卷有益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您对《枯荣鉴》中的思想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国学##曾国藩##历史##职场##职场达人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