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统的“王牌特工”,沈醉为何会被特赦,还享受副部级待遇?
前言
1980年底,两次被释放已经白发苍苍的沈醉与小女儿一起到香港探亲,此次探亲的沈醉如同在香港这片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颗石子,原本的阵阵波澜演绎成惊涛骇浪。
面对沈醉来港的探亲,他许多远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学生都纷纷来电、来信劝说他留在香港享福,并且所需要的一切都有人提供,面对如此利诱,沈醉断然拒绝,并且直言: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是坚决主张国家统一的,那些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都不管的人,活下去,活的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对于沈醉的话,在场人士深表认同。但是沈醉作为一名国民党的高级人员,为什么一心倾向于我党呢?
一.加入军统
1914年,在湘潭农村的沈家大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对于这一家人来讲,这个男孩的到来为一家人带来了好运,于是家人都对于这个孩子十分偏心。
十八岁的沈醉在家人的帮助下进入长沙艺文中学读书,那一年正好是1932年,大革命运动处于高潮,面对大革命的热潮,沈醉也满心欢喜的参与其中,但是没想到他却被学校开除,无奈的沈醉只能只身前往上海,投奔自己的姐夫余乐醒,而沈醉加入军统,也与余乐醒脱不了关系。
余乐醒原本是我党的早期成员,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与我党的失去联系,面对着国民党的诱惑,余乐醒没能坚定立场,所以就脱离共产党,加入了军统,成为军统的骨干成员。当余乐醒知道妻弟想要“干革命”的时候,他积极介绍沈醉成为复兴社的联络员。
由于沈醉年轻,为人机灵,思想单纯,所以当他遇到戴笠时,戴笠一眼就相中了这个乐呵呵的小伙子,并且与他单独聊了近一个小时,谈话结束之后还给了他100元,让他随便花。毕竟那时候复兴社刚刚成立不久,社内鱼龙混杂,各成一派,当时的戴笠急需培养一批忠实的手下,而那时的沈醉各方面的条件都能满足戴笠的想法。事实也正如戴笠所想,经过戴笠的教导,沈醉果然成为戴笠最出色的手下。
成为特务后的沈醉很快就掌握了所需的一切技能,再加上他灵活的头脑,做了很多其他特务不敢做的事情。
有一次,戴笠要求余乐醒抓捕有越轨行为的特务徐昭俊,徐昭俊身材魁梧,对于社内特务的手段一清二楚,并且功夫高强,要抓捕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余乐醒在得知自己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余乐醒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强敌,但是沈醉却不以为意地接下任务,并且给余乐醒献出一个计策,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就在上海上演了这一幕:
沈醉犯下大错,由于沈醉与余乐醒关系亲密,所以戴笠命令徐昭俊抓捕沈醉,并且押送到南京。
接到命令的徐昭俊不疑有他,所以欣然执行任务,没想到在押送沈醉前往南京的途中,徐昭俊就被一群突然窜出来的特务五花大绑。
完成了此项任务的沈醉很快就升职成为组长。
升职的沈醉深受上司戴笠的重视,很多重要工作戴笠都交给他完成,比如监视身处上海租界的鲁迅。
由于当时鲁迅作为大革命的代表性人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暂时性安稳,所以只能牢牢监视鲁迅,避免他作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原本戴笠想要将鲁迅直接逮捕,只不过鲁迅拥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只好对他进行最严密的监视。
在抗日战争时期,戴笠作为蒋肚子里的蛔虫,唯有这一点与蒋的思想不一致,他一直希望能够全力抗日,于是戴笠也在自己的领域内为抗日作出贡献,当然在前线的事宜主要由亲信沈醉完成。
每次对日大规模战争开始之前,沈醉都会带领手下特务前往日战区侦察,每日都在生死线上徘徊,排查敌军的兵力分布以及火力布置,趁机在敌占区制造混乱,刺杀敌首等,甚至有一次沈醉在刺探情报时暴露,与日军遭遇,当时情况危急,只有沈醉一人带枪,于是沈醉掩护另外两名同志脱险之后,自己冒着危险才留下一条命来。
作为特务的沈醉自然也需要进行刺杀行动。
刺杀宋庆龄
蒋介石因为政党等原因对宋庆龄十分仇恨,多次想要下手杀害宋庆龄,但是害怕全国人民的指责才并没有下手,而在多次刺杀宋庆龄的行动中,沈醉的身影就多次出现。
当时宋庆龄居住在上海法租界中,而法租界主要是沈醉的看管地,所以沈醉对于宋庆龄这位主要人物的监视就成为当时最大的任务,以至于除了每天要写详细的监察情况外,还要对她进行恐吓,要她赶紧离开法租界,为此沈醉曾经多次以寄子弹的方式进行恐吓。
此时戴笠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宋庆龄的情报和动作,于是要求沈醉将特务打进宋庆龄家中,或者收买他身边的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沈醉可是费了不少神。
因为宋庆龄身边有一位女仆人,她平日里身边也没有什么朋友,于是沈醉就派了一个女特务和这名仆人套近乎,一连一个多月,这名女特务终于和这名仆人成为了朋友,并且也进入宋家几次,但是这却引起了宋庆龄的注意,由于宋有着超强的反侦察思维,所以就向女仆人询问如何认识这位朋友的。
而仆人面对主人家的询问,也就将她们是如何遇到、送给她什么礼物、都说了什么话,一五一十的全部都告诉了宋庆龄,得知这种情况的宋庆龄当即要求她远离这名特务,于是沈醉的这一步计划失败。
很快沈醉就想到了第二个办法,那就是“美男计”。
由于那名女仆人刚刚二十出头,而她的丈夫不务正业,前一阵刚刚离婚,一位年轻寡居的女人不可能不交男朋友,于是沈醉就命令一个长相清秀的男人前去偶遇,由于这名特务的身份是一名司机,所以沈醉调动了大量人力来帮助他维持身份,而且按照沈醉的嘱托,这名特务这次对于宋家的情况一点也不好奇,也从不主动询问,毕竟按照沈醉的想法是等到两个人结婚之后,什么消息都能知道,并不在于这几天。
好不容易两个人订下婚期准备结婚了,但没想到就在结婚前几天,这名女仆人似乎知道了什么,对于婚事坚决拒绝,并且大骂未婚夫是混蛋。这时候沈醉已经明白,这条“美男计”又失败了,只不过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一步出现了纰漏。
在两次计划都失败后,戴笠已经坐不住了,于是就将沈醉召到南京面议,于是沈醉这时提出了一个“撞伤”计划,开车将宋庆龄撞伤,在送到医院后通过医护人员,让宋长期住院,这样就能彻底阻止她再次兴风作浪。面对这个计划戴笠十分欣赏,于是命令沈醉作出一份详细计划。
于是沈醉就作出了这样一份计划。
需要一辆构造结实的德国汽车,由自己开车,未来保证自己的性命,需要将车玻璃换成保险玻璃,避免在撞车过程中车玻璃破裂,然后在穿一件防弹背心,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车祸地点选择在法租界,当宋的车遇到红灯尚未停稳之时,自己加速撞上。在撞上宋的汽车后,需要立刻将自己汽车的制动器弄坏,这样自己所负的法律责任就会大大降低。
在沈醉将这份详细的计划交给戴笠后,戴笠立刻就按照计划进行,很快就弄到了一辆德国汽车,并且将车辆的需要换的东西全部换好。原本沈醉以为马上就可以完成计划,但是由于戴笠一直没有下达命令,这个计划也就无限期延迟,最后流产。
当然这次的刺杀行动没能进行的关键在于蒋害怕背上骂名,但是在刺杀李宗仁的时候,蒋展现出他惯有的狠心。
刺杀李宗仁
1948年11月,在云南担任站长的沈醉受到密令前往南京,当时戴笠已经去世,接替戴笠局长职位的正是毛人凤,原本在诚庐居住暂休的沈醉准备下午就去面见毛人凤,没想到毛人凤却提前来到了诚庐,并且告知这次让他来南京就是为了刺杀李宗仁。刺杀任务一般都是交由军统局的刺杀部门专门执行的,但是由于主管刺杀的叶翔之是一名文人,蒋介石并不信任,于是就决定令沈醉前往主持刺杀。毛人凤除了告诉沈醉此次来南京的目的外,还要与沈醉一起前去见蒋介石。
沈醉面见蒋介石的时候,蒋亲切的询问了他在云南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一定要将刺杀计划做到万无一失,等到命令就能立刻动手。
面对蒋的信任,沈醉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于是第二天,关于刺杀李宗仁的行动小组就成立了,并且将这个行动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管刺杀,有沈醉掌控,另一部分主管联系,由叶翔之掌控。
沈醉为了刺杀能够成功,就选了两个人做刺杀时的主要行动人员,秦景川和王汉文,他们两人都是性格沉稳,枪法卓绝的好手,有他们两人的相助,相信就会就最大的可能一枪击毙,但是万一没有射中要害怎么办呢?这时的沈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将致命毒药注入子弹头中,这样这要射中身体的任何地方,李宗仁都绝不会有活下去的希望。
刺杀组已经做好了全部准备,这时负责监视的组员也已经摸清了李宗仁的行动轨迹,并且对李宗仁进行全方位的监视,为了防止李宗仁离开南京,毛人凤甚至在去往机场的必经之路设置了一个小商店做掩护,而且也让一架战斗机随时待命。
就在所有人都准备好,就等着蒋介石下达刺杀命令的时候,沈醉突然接到行动取消的命令,到了最后蒋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二.良善母亲
在沈醉心中最大的憾事就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他的母亲品行高洁,时常叮嘱沈醉“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是沈醉的身份如此,堂堂正正已经远离他太久了,面对母亲的叮嘱,沈醉只能尽力为之。
沈醉是一名孝子,所以当他在上海站稳脚跟后,就将母亲接到了上海享福。
28岁的沈醉就已经成为军统的少将处长,这在当时的国民党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存在,登高必定跌重,也会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于是沈醉只能尽心尽力的完成戴笠交代的每一件事情,让众人找不出错处来。
有一次沈醉带人执行任务,没想到他的汽车不小心撞到了一辆人力车,而人力车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刚刚拜佛而归的母亲,母亲见到自己的儿子在车上坐着,于是就大声喊着沈醉的小名,但是沈醉为了完成任务,只得用熟练的上海话骂着母亲,母亲这才不吭声,直言自己认错了。
后来沈醉的任务顺利完成,得知此情况的戴笠对沈醉大加赞赏,认为他能够以完成任务为第一要务,但是在沈醉的心中却一直因此事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愧疚。
在戴笠意外去世后,沈醉为了避免自己被迫害,所以远离上海主动前往云南。1949年秋,当时解放军马上就要占领全国,于是局长毛人凤电令沈醉暗杀反对蒋统治的爱国人士杨杰将军。
面对着上峰的命令,沈醉万分纠结,由于沈醉来到云南已经有几年的时间,而且沈家与杨杰将军家是邻居,两家早已相熟,孩子们也一直在一起玩,但是无奈,沈醉只好召集特务准备暗杀计划,只不过这一天他的母亲并没有出门,反而将他们的暗杀计划听得明明白白。
面对沈醉的暗杀计划,沈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没想到自己认为良善方正的儿子竟然会用这么下作的手段暗害好人,于是在特务走后,沈母痛骂沈醉,沈醉羞愧难当,于是顶着受处分的风险放过了杨杰将军。
在云南解放前夕,沈醉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他将家人送上前往台湾的飞机,沈母害怕客死异乡不愿前往,沈醉无奈只得将母亲抱上飞机,哪想到经此一别便是永久,沈醉一直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是沈醉心中永远的痛。
三.传奇的爱情
沈醉一生经历过的女子不计其数,但是真正走进他心中、他真正爱过的女人只有两个人。
1934年,沈醉因为某些原因化名为陈仓,在化名的这段时间内,他遇到了一个名叫白云的女孩,这个女孩是一名南洋华侨的女儿,当时的白云是上海一则刊物的主编,她是一名充满着进步思想的女人,当然对于这名照顾自己的陈仓也倍加信任,言语之中也流露出自己“激进”的思想。
一名21岁的叫做陈仓的帅气男人,一名叫做白云的知性女性,两人在不断接触中迅速热恋,感情不断升温,就这样一年后,一个小男孩降生了,但是哪怕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不了解彼此的身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思想开始产生隔阂,思想进步的白云与身为特务的沈醉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在七七事变后,白云劝说陈仓和她一起前往延安,陈仓不得已说出了自己是军统特务沈醉的身份,最终白云离开了沈醉,前往延安追寻自己的理想,沈醉只能将这段爱情永远深埋在自己的心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一片战火,军统也开始忙碌起来,不仅要完成战场的某些事宜,就连军队训练有时也要交到军统的手上,作为作战处领导的沈醉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于是沈醉也就成为一名军队的教官,恰好在教授士兵游泳的时候救下一名女子,虽然初次相逢就是救下了女子的性命,但是沈醉对这名女子并没有什么好感。
沈醉与这名女生的第二次见面也是一个偶然。那时候的沈醉准备回乡探望母亲,爱准备妥当之后就登车而去,没想到遇见了那名女子,只不过那名女子现在满面焦急,由于沈醉对那名女子有过救命之恩,所以女子理所应当的前来道谢,这时沈醉才知道这名女子叫做粟燕萍,而她急于回家是因为家中老父病危,沈醉得知后,押后了自己行程,先将粟燕萍送到家中,本着礼貌,沈醉就与粟燕萍一同进入粟家探望,但没想到粟父见到女儿身边跟着一个陌生的男人,就将沈醉当做女儿的男朋友,于是在拉着沈醉的手将女儿托付给他,让他在未来好好照顾粟燕萍。
沈醉见到老人家当时已经病危,根本来不及解释,只能点头应下,随后离开,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还将此时当做笑话讲给母亲听。只不过沈母听到后立刻义正言辞的教导沈醉,让他一定要完成临终之人的嘱托,就这样沈醉才开始渐渐注意到粟燕萍,看着她从一名柔弱女子转变成能上得了战场的女战士,沈醉也开始喜欢上这名女子,两人也就在战火纷飞之下顺利成婚。
四.起义与改造
时间来到了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国民党对于大陆的通知已经摇摇欲坠,身处云南的沈醉也在考虑自己的将来,因此他明知道云南省省长卢汉暗自通共的事情,但是依然隐忍不发,这也是沈醉在为自己留条后路。
伴随着重庆的解放,国民政府在大陆已经土崩瓦解,解放军朝着四川、云南进发,作为省长的卢汉通电起义,而沈醉在最后阶段也宣布起义,但是沈醉依然成为了战犯。
时年三十七岁的沈醉是战犯中少有的中年人,而且他还愿意与战犯管理所的领导们交流,乐于吸收共产党的优秀思想,在战犯管理所中的几年,沈醉一面劳动,一边改变思想,终于在十年后作为第二批战犯被特赦。
被特赦后的沈醉成为全国政协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但是此时的沈醉无心工作,只想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经过沈醉的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了母亲妻儿的消息。
由于当时解放军即将进攻云南,所以沈醉将母亲、妻子以及四儿一女都送到开往台湾的飞机上,沈醉成为战犯后,台湾当局直接宣布沈醉“牺牲”的消息,于是沈母在台湾生活几年后悲痛而亡,妻子粟燕萍在侍候婆母归西之后,生活困苦,难以抚养五个儿女,于是只能选择改嫁。
得知此消息的沈醉只能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寄养在外公家中的小女儿沈美娟身上。
沈醉独自一人抚养女儿也比较艰辛,于是在国家的安排下,沈醉开始相亲,一个叫做杜雪洁的医院护士进入到沈醉的眼中,两人也相互欣赏,杜雪洁也丝毫不介意沈醉比自己大十岁。两人婚后非常幸福,他们也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安稳。
但是美好的生活总是很快就会过去,“文”开始了,沈醉再次被送到秦城监狱,在那里的沈醉已经不可能再像之前身为特务的时候,不能也不会恶意编造信息,污蔑他人。好在五年后,沈醉再一次被释放,被恢复名誉、恢复职位。而对于他的待遇更是因为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战犯改造所见闻》,反驳不良媒体的谣言以及在解放战争中对卢汉的通电起义有功而被定为副部级。
在1980年底,沈醉与小女儿沈美娟一起回到香港探亲,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总结
沈醉年轻时也是一名爱国人士,也心怀天下,想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时局多艰,沈醉只能依照上峰的命令行事。虽然成为战犯,但是他在管理所内积极改造,被特赦之后也为新中国的建设、祖国的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