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亲,嫁妆厚重,吐蕃因此繁荣发展
自王昭君嫁到番邦之后,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公主和皇室的女儿,嫁到异族番邦,完成和亲大业。也许是女人的三尺柔肠,比战场上的任何武器都要强大,这种似水的温柔常常可以消解仇恨和冲突。她们以自身为纽带,将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和语言的百姓联系起来。在这些伟大的女性中,文成公主是继昭君之后的另一位杰出代表。
文成公主
吐蕃人递降书,提出和亲
公元639年,吐蕃人袭击了松州,也就是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当时中原地区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昌盛,所以唐朝立即派侯君集率领军队抗击吐蕃。吐蕃军队在松州被打败,松赞干布不得不屈服。
在递降书的同时,他还提出和亲的要求。经过一番考虑,太宗皇帝决定同意他的请求。
此时的文成公主就在后宫,她已经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姑娘,从小就饱读诗书。当她听说自己要远嫁吐蕃时,她是很排斥的,但是作为皇室成员,和亲是一项不得不履行的职责。很快她又对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所以主动承担了这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公元642年冬天,这支盛唐派遣的送亲队伍,由皇亲李道宗率领出发。之所以要在冬季中出发,主要是因为从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必须穿越多条大河,大河水流湍急,怕有危险。而冬季是大河的枯水季,方便了送亲队伍顺利通过。
嫁妆:代表唐朝软实力的输出
文成公主的嫁妆非常丰厚,不用说传统的装饰财物了,也不用说唐代书籍、乐器、纺织品和优质农作物。仅是陪同公主一起去西藏的文人学者、音乐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就有近千人。这对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明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成公主的嫁妆中关于文化经典的数量也惊人,包括300种食谱、编织纹样和占卜经典,60种建筑和工艺著作,100种治疗处方,4种医学经典和5种诊断学著作。此外,嫁妆中还有6种当时非常先进的医疗器械。
在嫁妆的安排上,也反映了唐太宗的远见卓识。
根据当时的情况,只有加强唐朝软实力的输出,采取经济、文化援助相结合的政策,通过教化才可以确保唐朝西南边界的稳定,使之敬仰和追随唐朝。而实际上,文成公主与吐蕃的婚姻的意义就在于此。
松赞干布为公主建造布达拉宫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文成公主一行终于到达了黄河的故乡河源,那里水草繁茂,牛羊成群。在没有黄沙漫天和凄凉的景象中,疲倦的送亲队伍很快就振作起来。文成公主一路都在揣测吐蕃的荒凉场景,但见到如此美景也松了一口气,她命令送亲队伍就地扎营休息。
很快,松赞干布也赶到这里,拜见过唐朝使臣后,就和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婚礼。全城的百姓都为他们的结合而祝福,人们唱歌跳舞热烈祝贺。松赞干布的心里有着不可控制的喜悦。
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热爱很快催生出了令人惊叹的布达拉宫。这座宫殿有宏伟的架构,精致的凉亭,荡漾的人工潮汐和美丽的花草树木。简而言之,为了安慰文成公主的乡愁,这些都严格按照大唐宫廷的模式进行。
为了两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穿上了唐装,并主动向文成公主学中文。
文成公主的和亲,为吐蕃发展带来巨大进步
在晴朗的蓝天下,这对异国情侣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文成公主为吐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按照传统习俗,吐蔷人每天必须在脸上涂上辅石色的泥土,据说这可以驱除恶魔。但这一传统习俗既不卫生也不舒适。可是数千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所有吐蕃人都遵守了规则。
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后,她认真地分析了这个习惯,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于是她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于是立即下令取消这一习俗。
文成公主以中原妇女的独有温和,影响了松赞干布的决策。
文成公主与吐蕃联姻之后,凭借自己的认识和洞察力,实事求是考察了吐蕃的风土人情,逐步给出了更多有建设性的理念,为吐蕃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文成公主并不是那种权欲熏心的女人。她只是协助治理吐蕃,但在权力等级上没有任何僭越。因此,她得到了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的信赖及肯定。
和亲初期,文成公主随行的乐师将唐朝最富有代表性的音乐带到吐蕃,得到了吐蕃上下的赞美。松赞干布从部落里选出了大批的青年才俊与乐师一起学习交流。唐朝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始于音乐,而不仅仅是音乐。松赞干部在吐蕃还大力推崇汉族文化,特别是在大臣和贵族子女之中。他专门还派出学者前往远在数万里的唐朝学习,从而将汉族文化带回西藏。这样,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吐蕃。
文成公主为渴望进步的吐蕃打开了一扇窗户
松赞干布卒于649年,之后文成公主继续巩固着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她与藏族同胞一体,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她设计并主持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建造。在她的影响下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酸酒和其他手工艺纷纷传播到吐蕃。
文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不是那些有形物体,而是她为渴望进步的吐蕃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文成公主的努力下,吐蕃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飞速的发展,使得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