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22:突厥人在欧亚大陆的兴起
常思勇 (公众号:感悟常识) 今天
突厥人在欧亚大陆的兴起,大体发生在1000年至1200年之间。
突厥人的源流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原始突厥人发源于阿尔泰地区 , 属于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讲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后来的突厥人迁徙以后和当地原住民融合,产生了不同人种 。虽然他们是一个种族上混杂的民族,但一般说来,他们看上去更像高加索种人,而不像蒙古种人。
因此,“突厥”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大多是历史上受突厥人统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主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鞑靼人(塔塔尔人)、雅库特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撒拉尔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
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游牧民族无疑是蒙古人,但要说影响力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没有一个游牧民族能与突厥人相提并论。
突厥人的兴起
从8世纪起,由于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并在怛罗斯打败了中国人(751年),生活在中亚地区的突厥人日益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首先是文化上的影响:野蛮的突厥异教徒屈服于高级文明的诱惑,皈依了伊斯兰教。与此同时,作为具有高度灵活性的骑兵射手,他们很快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素质,开始进入哈里发王朝的军事机构,并在哈里发军队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随着哈里发王朝的日渐衰弱,突厥雇佣军也由仆人变成了主人。他们在巴格达废立统治者,并将哈里发们相继监护起来。
大约970年,,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人,在酋长托格卢尔·贝伊率领下越过边境,从中亚迁到锡尔河下游,并南下占领了波斯大部分地区,1055年西进占领巴格达,迫使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授予其“苏丹”称号,即“有权力的人”。
尽管此时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从此便是突厥人苏丹。在好战的突厥人的领导下,伊斯兰教帝国的边境这时进一步扩张到两大地区。
一个地区是小亚细亚。几个世纪以来,小亚细亚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庭势力抵抗阿拉伯伊斯兰教多次进攻的堡垒。但是,1071年,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
拜占廷大败,锐不可当的塞尔柱大军趁势向小亚大举挺进。小亚各地纷纷落入突厥人之手。突厥人遂以小亚西部重镇尼西亚为首都,建立了称霸西亚的强国塞尔柱帝国。此后突厥人接连击败拜占廷人,铁骑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兵锋直指欧洲。
这样,11世纪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而且一直存留到现在。
突厥人入侵印度
在塞尔柱人向西推进到小亚细亚时,其他突厥人苏丹也向南朝巨大的宝库印度进军。其中最著名的是伽色尼王朝苏丹马哈茂德。
马哈茂德出身于原突厥奴隶家庭,其父苏布克特勤为伽色尼王朝的创建者。早期曾任军队将领,协同其父征服呼罗珊等地。998年他27岁时承袭父位,集军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继续向外征讨,将伽色尼王朝发展成为一个封建帝国。
1001~1026年,他率领强大的军队,以阿富汗的家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进攻印度地区,在26年中先后入侵印度17次,一直打到恒河流域,吞并了旁遮普地区。此后,旁遮普一直是穆斯林地区。他热心捣毁印度教神庙,砸碎他们的偶像,因而得一绰号“偶像破坏者”。
跟在马哈茂德后面的还有来自阿富汗的其他突厥入侵者。他们向南挺进至古吉拉特,向东进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攻占了德里,并将德里作为印度突厥苏丹的王国首都。
马哈茂德及其追随者受极端的伊斯兰教一神论的激励,来到印度,不仅为了掠夺,而且为了改变异教徒的信仰,或消灭他们。结果引致或加剧了印度地区两个不同社会的冲突:一个社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另一个社会则以种姓制度为基础,而这一种姓制度又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因此,正是从这时起,这里开始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斗争,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半岛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印度被不断征服的一个解释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突厥人之所以能不太费力地征服一个人口远远超过他们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印度人还在使用过时的,诸如以战象为最重要的作战武器的军事战术。
战象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在冲锋时踩踏并冲破敌军阵线。冲向敌军的战象不仅能在敌军中制造惊恐和慌乱情绪,而且还可利用马不习惯大象散发的气味这一特点,令敌军战马受惊失蹄。与骑兵的战马不同,战象的皮很厚,不会轻易受伤,即使步兵的长矛阵也很难挡住它。但这些战术在1500年前对抗亚历山大时即已被证明是无效的,因此对抵抗穆斯林骑兵毫无用处。
更为致命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所具有破坏作用,它使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过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之所以对作战毫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阶级分化将压迫者地主同农民分隔开来,使社会等级更加支离破碎。因此,人民大众或是采取不关心的态度,或是欢迎侵略者,信奉他们的宗教。
这种情况在印度历史上后来反复多次出现。在现代,英国统治者之所以能像之前突厥人苏丹那样,从德里统治印度,原因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