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我父亲的故乡
我父亲自从1950年年初,以15周岁的年龄从山东莱州来到天津谋生后,就很少再回到故乡。因为我们兄妹几个在天津出生,在天津成长,所以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天津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家。但我父亲就不同了,他一直视莱州湾为他的故乡,他的家,每每把回莱州湾故乡探亲称为“回家”。
自我记事起,就听我父亲讲过许许多多关于莱州湾故乡的故事,令我对莱州湾故乡心驰神往。
莱州湾是个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的地方。在这些名人中,不仅有富豪商贾,文人墨客,高官显贵,还有红色革命将领,红色战斗英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州湾还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感天动地的革命英雄和革命英雄事迹,层出不穷!
九十年代中期,因为要到威海参加一个专业工作会议,有生以来,我才第一次回到了我父亲魂牵梦绕的莱州湾故乡。
水天一色的大海,沙土铺就的村口小路,壮硕的花生,鲜美的蛏子,肥嫩的鲅鱼,黄灿灿的金矿和冬暖夏凉的海带房子,是这个临海村庄的传统特色。
故乡的海边已经没有了旧时的破旧鱼船,没有了夏秋两季村民们出海捕鱼时,其亲人为了他们日后能够平安归来,祭祀鬼神的悲戚场面。而取而代之的则是用安全系数和捕捞效率都较高的现代化捕鱼船,进行海上捕捞。场面壮观喜庆,收获也总是满满。
故乡的海边经过人工雕饰,已经褪去了原始的风貌,日渐华丽,俨然是第二个北戴河。然而旧社会故乡的海边浓缩了乡亲们的苦难,因为生活所迫,有些村民不得不以晒盐为生。以至于踯躅在海滩,仍仿佛能看到旧时的盐滩上洒下无尽辛酸的晒盐工,夏日里在骄阳似火的正午时分,他们裸露着紫色的双肩,颤动着干涩的身子,最后因曝晒和缺水而猝死在盐滩上的悲惨情景,令人唏嘘不已。
还有一部分人精于谋计,敢冒风险,为了谋生,也为了圆一个发财梦,不惜远涉东洋去做生意。转眼间八九十年过去了,当年远航的人想必已经不在了,那么他们的子孙呢?他们的子孙还知道祖辈的故乡在莱州湾吗?
清晨徜徉于海边,能仰望到海边不远处那蒙在雾中的,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用海草铺顶,用石头和砖砌墙的海带房子,宛如童话中的城堡一样,梦幻又美丽。据老辈的人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住过一连八路军战士。那一年秋天,在一次最残酷的反扫荡中,为了掩护群众和战友突围,有一部分八路军战士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有的八路军战士为国光荣捐躯,有的被日军俘虏。在被俘的八路军中,有一位是连指导员,当时村民们只知道他姓“吴”,是家中的独子,年仅十九岁。被俘后日军用铁丝穿透他的双手,要将他解往县城,但他宁死不从,最后被日军枪杀在村口的小路上。绵延的鲜血,染红了村口绵延的小路,英雄的指导员不在了,但英雄指导员的英魂,永远地留在了莱州湾故乡,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
当晨雾消失后,视线越过村中的住宅,可以远眺到蓝湛湛的天和金灿灿的地,夹裹着莱州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山岛!它一直蜿蜒到海里,如今已经是全国乃至世界闻名,是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和国内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金矿,同时也是全国唯一在海底采矿的金矿。
时光如梭,如今距离我去莱州湾故乡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我的父亲也早已不在人间,但莱州湾故乡和故乡的故事,却时时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由于故乡的父辈也大多不在了,因此与故乡的联系也就越来越淡漠了,关于故乡后来的故事及发展状况,也就知道的不多了。
但很欣慰的是,最近这几年,莱州湾故乡不停地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例如,莱州已经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了;莱州的父老乡亲到一定年龄也能领取养老金了;莱州要通高铁了;莱州的经济在山东省名列前茅了。
我想这些好消息,如果我父亲的在天之灵能够听到,一定会倍感骄傲与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