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四要素”之一:佛理,佛陀体悟到的真相而不仅仅是理论

佛学入门“四要素”之一:佛理,佛陀体悟到的真相而不仅仅是理论

导读:

虽然佛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也一直有着庞大的信众。但在当下,佛学总给人一种“深奥、玄幻、虚空、避世”的感觉,让为之向往的人望而却步、让诸多佛学爱好者迷茫其中。为传递“正知正见”,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略尽微薄之力,在此对佛理、佛性、佛法及修行四个佛学入门知识作一个初略的介绍。

以“知识”来谈佛学,其实是不妥的,甚至与佛陀的传道精神背道而驰。但限于当今人们的高度理性,绝不盲从。

因此在道理上通了,更便于佛学的继承与发扬,只要能“渡人渡己”,谈谈道理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佛教由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创立,并于公历纪元前后(大约东汉初年,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在2000多年的传承及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派别及大量的经论。

正是众多派别与海量的经书给初学者明了佛理带来困难,加之中国佛教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宗为主,根本就不屑于介绍佛理,更加让人不明就里,这对佛学的传承也未必有利。

要传承,就要拉近佛学与今人的距离,消除世人对佛学的不良印象。要让人走近佛学,第 一应对佛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了解才可能热爱,而只有热爱才可能传承。

从创教至今,基本佛理一直都没有变化,也并不复杂。暂时放下浩瀚的佛经与典籍,回到佛陀创教之初的环境下去体会佛理的根本要义。

其实,最初佛陀放下王子的身份立志于悟道,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找到引领众生脱离苦海的方法。

因此,基本佛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认识痛苦的存在、体悟痛苦的根源、消除痛苦的途径以及消除痛苦的实践。

在四项基本佛理中就包含了:“无明、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几个佛学中常常提及的词语,懂得这几个词的含义,佛理就基本入门了。

一、认识痛苦的存在:

人的一生,有求而不得的痛苦、有与爱人分离的痛苦、总与“生、老、病、死”相伴,特别是“生死”问题,谁都逃避不了。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快乐来之不易却转瞬即逝,人生的现实就是“乐少苦多”。

“人生的苦”是佛陀当年离家走上修道之路的原因,“痛苦的存在”实实在在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哪怕是衣食无忧的王子、一国之主,也不例外。

在佛学的领域不存在造物主,佛陀也是人,不是神。有父母、有妻儿、有朋友、有生老病死、有可为有不可为、也有种种的办不到。

不否定悟道的佛陀或许有神通,但那也不是佛陀修道的本意,也并不是万 能,佛也不是一切的主宰。佛,只是觉悟的人而已。

佛陀不管是悟道前还是悟道后,也面临“生、老、病、死”等各种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不同的是,悟道前认为那是痛苦的问题,需要解脱;悟道后,并不是认为那是个问题,何来痛苦、也没有什么需要解脱。

因为众生痛苦的存在,所以需要寻找“离苦得乐”的途径,于是佛陀踏上修行之路,以求解脱众生之苦。

二、体悟痛苦的根源:

在修行悟道后,佛陀明白了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就是:没有看清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本质,自己的心被“妄见”左右了。

人是有意识的生物,“心意识”是人与其他有情众生的根本区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的一切都是人“心识”的产物。

比如:快乐、痛苦,这些感受;再比如:生、死,这些概念,都是人心主观加上去的相对意识。这些由人心产生的分别,就是“妄见”,并不是真相。

试想:

小时候:一颗糖,就可以带来快乐;一句表扬的话,可以高兴一整天;一次优异的考试成绩,可以快乐大半年......老师的批评犹如天塌下来般难受,因为心爱的玩具损坏而伤心难过......

长大后:工作能力的进步可以带来快乐;事业的成功可以带来快乐;遇到心爱的人可以带来快乐......因为朋友的疏远而心情低落,因为恋人的分手而伤心难过,因为父母的离世而悲伤不已......

衡量快乐、痛苦等一切感受,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全由人的“心造”!

客观世界存在着、运行着,本身并没有这样、那样的概念和分别,之所以有了分别,全在于人“心”的了别作用。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这些都是人心给出的定义,“升、落、圆、缺”因为人心而存在,从世界本体来看,根本就没有这些所谓的概念与分别。

换一个角度或换一个位置,“升”就变成了“落”,“圆”会变成“缺”。如果在月亮上,或水星上看日落日出,肯定不一样了啊!

如果不明白一切现象唯人“心造”,就是“无明”,就会被心识造就的“有别世界”所左右、蒙蔽,痛苦就此产生。

三、消除痛苦的途径:

既然痛苦的根源来自“无明”,人心对世界本质带来的“妄见”,那么明白了世界的真相就可以消除“无明”,从而消除痛苦。“体悟真相”就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那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呢?生命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佛陀悟道的真相就是: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1、缘起:

任何事物因一定条件而存在,没有无缘无故存在的事物,万物都互为条件的存在着。如果没有一定条件和相互的关联,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产生。

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就是缘起。所以,佛学的世界没有造物主、没有最 高的存在,所有存在都有“前因”。

世界万物是彼此互为条件的统一体,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不能凭空存在,同时“存在也必有价值”,自己的价值就是成就别人的某一条件。即: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以一片树叶为例:

树叶的存在基于树、阳光、雨露、泥土等等;雨露基于云朵、水气、风等等;泥土基于沙、土、微生物、昆虫等等。

虽然各种关系有远有近、有主有次,但层层由近及远的推而广之,理论上一切事物都和树叶相关,一切事物的存在成就了树叶的存在,这就是“一切即一”。

因为关联性,从一片树叶中也可以看到阳光的存在、大地的存在、雨露的存在、微生物的存在等一切的存在,这就是“一即一切”。

没有什么是独立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个体,也即没有所谓的“个体”。佛学的“一花一世界”,正如庄子那句名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如果说“无”,大千世界就在这里,不可能视而不见;如果说“有”,一切又转瞬即逝。因“缘起”而构建的世界中,没有独立的个体,也没有所谓的整体。并不是用“有无”就能明确定义的。

2、性空:

因为“缘起”而构建的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必须有条件,没有事物可以独立自主的存在,不能凭空而有。万物没有个别、整体的明确划分,任何一物都不能脱离外部其他一切而独自存在。这种“互依性”、“无自主性”、“无自性”就是“空性”。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无自性”,“自性”就是无依无靠的、自主的存在。道家的“道”、儒家的“天”、基督的“上 帝”,都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自主的、自性的,是一切的主宰。佛学领域没有造物主,一切存在均无自性、都是需条件的。

也可以说这种“随时变化的可能性”、“虚位以待的随机性”就是“空性”。仍然以树叶为例:

“秋天,气温与阳光以及大树等共同作用下,树叶黄了、掉了, 分解成水和有机物等。水分作为水世界的一部分,润泽万物;有机物化作泥土的一部分滋养大地。而在明年春天,在树、阳光、雨水、泥土的共同作用下,水和泥土等等又转换成了树叶、树枝或其他一切。”

总之,树叶并不是由“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领域,而是由树叶的形态“转换”成了其他的形态而已,从来就没有“生”,当然也没有“死”。

这种“无生无死”、“无所谓存在,也无所谓不存在”就是“空”。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不是“有”也不是“无”,佛学上称之为“中道”。

因为对“空”不当的理解,以为“空”就是什么也没有,是虚无,让人误以为佛学是讲“空”、讲“放下”、讲“无欲无求”,是有违人道的消极学说。

其实“空性”是积极的,只有“空”才可能化出万有,“不确定才充满无限可能”。不管是什么,只要确定下来是“某一”,就意味着终结了。

如果认为“有”,那么必然就会“无”。就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字”,一面是“画”,不可能只有其中之一是存在的。“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所以“无生无死”、没有尽头。

因此,可以把“空”换一个更让人能接受、也更能反应其本质的说法:“空性”即“可变性”、“不确定性”。“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就有“空”的意境。

3、无常:

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只有“空”的“可变性”才蕴藏了无数的可能性,比如那一片树叶,可能成为一滴雨水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某种昆虫的某种存在前提。

这种“无自性”的变化就是“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无常。如果没有无常,就没有花开花谢;如果没有无常,小孩就不会长大成人。

人们通常不会伤感于花开花谢,其实就是知道那是必然的,是无常的。但无常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看不透了,不希望最 爱的人死去、不希望自己心爱的一切逝去,希望他们永远保持美好状态,当失去他们时并为之而伤心痛苦。

同样,对于自己的外貌,不想容颜逝去;对于自己的身体,不想年老体衰;对于自己的权利、财富,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想失去。一旦失去,为之而痛苦。这都是“无明”的体现,哪有恒常不变的存在呢?

没有“无常”,父母当然不会老去,但儿女也不会长大,那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没有“失去”又怎么可能有“得到”?没有“无常”,世界将一片死寂,没有了生机。“无常”是世界的发动机,是“宇宙之心”!

接受生命就必然接受无常,体悟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万物没有个体,没有整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就是在无常的变换着。只有“变”是不变的。

宇宙就好像一个封闭空间,爆炸、发散、收缩、再爆炸、再发散......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不分彼此,没有生灭,形成无尽变换的“环”。“鸡生蛋、蛋生鸡”,谁是开始,谁又是终结呢?

4、无我:

“无常”是发展变化的本质,“无我”则是存在的本质。

由缘起、性空的可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哪里有什么独立存在的“我”需要来维护呢?那片树叶可以是树叶,可以是水滴、可以是云朵、也可以是昆虫,哪里一定有一片“树叶”的存在呢?

作为常人,“无明”的我,有两个“我”要全力的去维护,一个是“人我”,即身体;一个是“法我”即意识、认知。

人的身体并不是常有不变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生死总相随。作为人的个体,并没有“独 一无二”的“我”,其实都是一个不可常存的“变量”而已。因此,不存在固有的“人我”。

人的思想、认知的进化与提高都是随着阅历、经验的增长而变化。认知没有尽头,活到老学到老,在精神上人总是在不断自我更新,因此,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法我”。

如果有了“我见”,把身体与知见当成常恒不变的固有存在,就会为了维持这个常在的“身体”、固有的“认知”而起贪嗔痴。

比如:为了“人我”,就会贪吃、贪财、贪色、贪利、贪睡(五欲);为了“法我”,就会执着于自己的认知绝对性、正确性与人发生争执、矛盾,从而升起怒气、怨气等负面的精神状态,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

你的身体和思想怎么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身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细胞在衰老和新生;思想与认知总在提升,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现在的你往往会否定从前的自己。“人我”、“法我”都是不可常在的。

“无我”才是存在的本质,才是生命的本质。“自我”的存在就是妄见,就是“无明”的表现。因此,佛学讲究“破我执”,“破二见”,即:破除人我见,法我见,以体悟“无我”的生命本质。

综上,佛陀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心意识带来的认知障碍,以为有恒常存在,以为有独立本体存在,以为有生灭存在、以为有固定的“我”存在、以为有绝对的认知存在,这些“以为”就是无明,都是人的“自以为是”,是一切负面精神状态的来源、一切痛苦的来源。

痛苦的消除就是要靠体悟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即:缘起、性空、无常、无我,这八个字就是佛陀体悟到的真相。

体悟真相就是消除痛苦的途径,以去除“无明”,明了本心,就像在心中升起太阳,当阳光照亮心底的时候,所有黑暗自然消散,痛苦就随之无影无踪。

四、消除痛苦的实践:

“缘起、性空、无常、无我”是佛陀在修行中体悟到的存在与发展本质。是佛陀觉悟到的“真相”,一旦说出来,总与体悟是有差别的,因此佛理对于常人来说仅仅是佛理而已,不是真相。

真相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悟,消除痛苦的实践就是:修行

佛陀不常讲理论,是因为他已经体悟到了“真相”,但对常人来说,上述所有内容不管你认不认同、理没理解,都不是“真相”,仅仅是一种理论而已。因此,佛陀强调的是修行。

佛陀在45年的传道过程中尽量不讲“佛理”,即使要讲,也是讲怎么修行去证得这些本质的东西,而非通过思辨、讨论、推理得出一套知识的理论。

所以,仅仅懂佛理是无法明了“真相”的,去除“无明”的方法就是修行,这才是佛陀传道的核心内容,佛陀提出的修行方法就是“八正道”,即:

“正见、正欲、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明白生命的本质不是理解什么道理,学会什么理论,明白什么知识,而是实修方可证得。是真切的感受而不是道理上想通,“缘起、性空、无常、无我”要在修行中体悟得到而不是去思辨道理如何。

佛学讲究实修,由“知、解、修、证”构成,最 终要自己实证真相那个“果”,以证佛陀所言不虚,体悟到生命的本质。

其实佛陀解决“人生痛苦”的系统方法今人一直在用,而且在每个领域都如此,比如工程领域解决“质量问题”就是如此:

第 一步,发现质量问题,不合格产品,好比“认识痛苦的存在”;

第 二步,分析问题成因,找到质量问题的根源,好比“体悟痛苦的根源”;

第 三步,制定纠偏方案及具体实施细则,好比“消除痛苦的途径”;

第四步,执行纠偏方案,落实纠偏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好比“消除痛苦的实践”。

前面三步,就是“知、解”的过程,第四步就是“修行”,在修行中体悟到真相,才是“证”。

因此,不管问题分析得有多透彻、方案制定得有多完美,如果没有坚决的执行、有效的保证,所有的准备都犹如空中楼阁,问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少讲理论,而重实修的原因。理与方法的思辨不能到达终点,说再多都不能把“想”变为现实,只有实践方可到达。

现在很多人也好、企业也罢,做事、做产品把大量精力花在分析、研究、方案制定上,而在落实上就草草收场、虎头蛇尾,得出结论,这个行不通、那个办不到。

分析、研究不是不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要有佛陀的实践精神,看准方向,一头扎进去,“干”就完了。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想不到的、不可预见的问题和收获,越做越有信心,直到达成预想的“结果”。

修行不仅仅是实践就完了,不是简单的“我做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要在实践中达到最终的目的,体悟真相这个“果”。

反过来,佛理真的就不能说、不可说吗?没有“问题分析”、“方案制定”又怎么知道该“修”什么,该怎么“修”?

佛陀也讲佛理的,就怕众生纠结于理论的思辨,所以说的少、做的多。的确如此,要想做成事,就不要想太多、说太多,“埋头苦干”才是修行之道。其实佛理又怎么就是无意义的文字呢?

明白佛理是佛学入门的“知”,对修行进行筑基。明了佛理,修行之路才踏出第 一步,修行才是能证得“果”的实践行为,是佛陀悟道后一直在做的事,从未懈怠过。

在下仅仅是佛学爱好者,谈不上有什么修为,更不是什么“觉悟者”,能力有限,不当之处请各位海涵,欢迎指正及讨论。

修佛讲究“少说多做”,甚至于“不说”。以上却说了那么多,能看到这里肯定花费了您不少时间,说声“抱歉”并对您的阅读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关推荐

​《管锥编》密码(一)

78

《管锥编》密码(一) 《管锥编》密码(一) 栾贵明 钱锺书先生的巨著《管锥编》问世40余年了,享誉中外,堪称“国学大典”。然而,此书被公认难读难懂,其中仅格式编排上的问...

​张氏家族大事记(五)

​张氏家族大事记(五)

196

张氏家族大事记(五) 张氏家族大事记(五)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美食档案--厦门百家好吃的小吃名店招牌菜大全

​美食档案--厦门百家好吃的小吃名店招牌菜大全

80

美食档案--厦门百家好吃的小吃名店招牌菜大全 其实何必如此纠结,在厦门的大街小巷里就有吃不完的美食小吃 !小编吐血整理了全厦门100家最好吃的小店招牌菜,一帖在手,三餐不愁...

​贺彪在草地上为郭鹏做手术(上)

​贺彪在草地上为郭鹏做手术(上)

68

贺彪在草地上为郭鹏做手术(上) 1906年10月出生在今湖南省醴陵市黄獭嘴镇社冲乡。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9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冬郭鹏被平江、醴[lǐ]陵游击大队...

​那些适合用来学日语的日剧日影

153

那些适合用来学日语的日剧日影 《日本人不知道的日本语》 《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日本电视剧,由导演耶云哉治、为川裕之、 齐藤雄基执导,演员仲里依纱、 青木崇高、 原田夏...

​专题 | 共绘蓝图 打造低空产业数智新引擎

​专题 | 共绘蓝图 打造低空产业数智新引擎

140

专题 | 共绘蓝图 打造低空产业数智新引擎 文 / 本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升至国家战略新高度。工信部日前提出,要大力...

​漳州公安交警发布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通告

​漳州公安交警发布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通告

200

漳州公安交警发布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通告 来源:台海网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报道 今日(4月9日),记者从漳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获悉,为进一步规范芗城、龙文区中心城...

​幼小学认识时间专用-钟表图

​幼小学认识时间专用-钟表图

108

幼小学认识时间专用-钟表图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 幼小学认识时间专用-钟表图 ! 希望每天的分享都能给我们孩子带来帮助!艾米老师每日整理更新 幼儿园 , 幼小衔接 , 小学 的资料...

​有一种人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9

有一种人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出处】此句出自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 【释义】在《卖柑者言》中,刘基描写了一种柑橘,它们外表看起来似金玉,里...

​新锐导演李悠悠推新作《古城绝恋》

104

新锐导演李悠悠推新作《古城绝恋》 新锐导演李悠悠近照 新锐青年导演李悠悠,陕西西安人,电影导演、制片人,悠悠影视传媒创始人。李悠悠导演、拍摄的网络剧《时代侦探》在网...

​武汉普通专升本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武汉普通专升本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152

武汉普通专升本可以报考哪些大学? 湖北普通专升本还有50所院校招生,其中公办18所,民办32所。同学们,我们来重点看看这18所公办院校,熟悉熟悉它们~ 我们来详细说说湖北普通专...

​社保卡的初始密码是多少?

​社保卡的初始密码是多少?

92

社保卡的初始密码是多少? 社保卡初始密码是多少,取决于持卡人所在的地区以及卡片类型。一般来说,社保卡有两个密码,即:社保账户密码和银行账户密码。 社保账户密码用于办...